1949年3月,东北野战军发生了一件大事,按照上级指示,东野番号取消,改为第四野战军,下辖四个兵团,分别是12 、13 、14 、15兵团。

不过,这四个兵团的司令员人选上,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当时出任四个兵团司令员的分别是萧劲光、程子华、刘亚楼和邓华,而有着“旋风司令”之称的韩先楚,却未能成为兵团司令之一。

按理说,就算韩先楚比不上萧劲光、程子华、刘亚楼这三位,但起码在名气上也比邓华强一些,况且论战绩韩先楚也毫不逊色,怎么就会落选了呢?



一、萧、程、刘理应各占一席

辽沈战役之前,东野已完成纵队的组建工作,当时东野拥有两个、个兵团部12个步兵纵队,外加独立师15个,炮兵纵队、铁道纵队各1个,以及骑兵师3个和坦克团1个,兵力达到了70万余人。

这其中,12个步兵纵队的司令员,按顺序分别是李天佑、刘震、韩先楚、吴克华、万毅、洪学智、邓华、段苏权、詹才芳、梁兴初、贺晋年、以及钟伟。

12位司令员,综合能力相对而言,自然是有强有弱,毕竟老话说的好,十个手指头伸出来还不一般长呢,而涉及到具体的人上,也是这个道理。

不过,细心的人就会发现,这12位纵队司令之中,既没有萧劲光,也没有程子华,同样也没有刘亚楼。

这三位在当时担任着什么职务呢?又怎么会在之后成立四大兵团时各占一席呢?

先说萧劲光,在1948年的一月份之后,即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为东野后,萧劲光不仅出任了东野的副司令员,同时还兼任着东野两大兵团部之一的第一兵团部的司令员职务。

东野第一兵团部,是在1948年8月成立,其前身叫东野第1指挥所,所辖部队,主要是以辽东军区前方指挥所为主而建立起来的部队,也就是早期的南满部队。

而这一点正是十分关键的一点,在四野组建四大兵团时,其中之一的12兵团,就是在原有的第一兵团部基础上组建出来的,而这么一来,作为该兵团一直以来的负责人,萧劲光继续出任该兵团的司令员,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程子华的情况与萧劲光极为类似,曾经东野两大兵团部之一的第2兵团部,司令员正是程子华,当时第2兵团部下辖4纵和11纵,辽沈战役时,被安排在了塔山,而著名的塔山阻击战便是该兵团部打出来的。

到了辽沈战役结束后,东野大军正式南下之前,又组建了先遣兵团先行出发,这先遣兵团的主力,便是41军和48军,而41军和48军,其实就是程子华率领的4纵与11纵的改称。

同样,四野四大兵团之一的13兵团,也基本是以原来的第一兵团部为基础组建而成,因此,由程子华接着担任该兵团的司令员,也是应该的。

至于刘亚楼,更有出任兵团司令的理由。



自1946年从苏联回国之后,刘亚楼便一直担任东北部队参谋长的工作,从东北民主联军,道东北野战军均是如此,期间靠着卓越的能力,与林、罗二位组成了著名的“林罗刘”三人组合。

这其中,作为主帅的林,往往精力聚焦于考虑大事以及作战决心上,罗的作用,主要是体现在政治方面促成目标达成。

而刘亚楼,则是负责将林所制定下的作战决心华为具体的作战命令,以及详尽的作战计划,并且还要组织部队将目标付诸于实际。

在这一点上,作为参谋长的刘亚楼,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比如针对炮兵在作战中表现不佳的情况,刘亚楼根据自己的经验,亲自编写了《炮兵的使用问题》,另外,他还根据我军的特点,把苏军的部分相关培训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删改,为东野全军实现正规化、专业化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至于协助林作战的能力,那就更不用说了,电视剧中对此有极为精彩的演绎,这边林口述刚说完,那边刘亚楼就已经将具体的作战文书拟定好了,此外他还在东野部队里创造性的实施一种叫做“刘亚楼三部曲”的规定,让全军在作战能力上得以更进一步。

正是由于刘亚楼出色的能力,林就曾经盛赞他为“一个刘亚楼,顶三个参谋长”,能得到林如此称赞,足以可见刘亚楼的能力如何。

不仅参谋能力强,刘亚楼打起仗来照样优秀。

天津攻坚战,刘亚楼亲自指挥,提出“东西对进、先南后北”的具体作战方针,仅用29个小时就拿下了天津城。

所以,有着如此卓越能力的刘亚楼,在四野成立四个兵团时,担任其中一个兵团(14兵团)的司令,那更是应该中的应该。

有意思的是,刘亚楼所在的14兵团,也是四野四大兵团中唯一一个没有参谋长的兵团,至于原因嘛很简单,以刘亚楼多年的参谋长经验与能力,谁还有资格去当他的参谋长呢?所以,刘亚楼一人就干了14兵团的司令员加参谋长两项工作

二、韩先楚邓华谁更强?

萧、程、刘三人,均有担任四大兵团之一司令员的必要理由,而除三人所在的兵团外,那就只剩下一个15兵团了。

让人意外的是,15兵团的司令员是邓华。

相比于其他几位兵团司令员来说,邓华身上的传奇故事并不多,哪怕是当初东野的12个纵队司令员中,邓华也不是那种十分显眼的人。

甚至,在名气上他还不如韩先楚来的响亮,

韩先楚个性很强,在不少资料中,都有韩先楚与搭档、上级产生摩擦的记载当初在1946年的七道江会议上,围绕着要不要在南满坚持斗争问题中,韩先楚就展现了一次自己的个性。



当时东北民主联军主力已经撤过松花江,留在南满只剩下两个纵队,且当时南满的局势确实是不乐观,尤其是杜聿明发动了“南攻北守”计划后,更是让南满根据地陷入一片愁云之中。

不仅如此,物资上也十分匮乏,时值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战士们却连棉衣都配不齐,以至于冻伤的人着实不少。

所以,就有不少人提出建议,让南满部队撤过松花江,与主力会合后,再集中力量共同出兵。

而韩先楚却坚持认为留在南满继续战斗是很有必要的,为此在会议上,他与不少同志产生了争执,但无论如何,他还是坚持己见,最终在陈云的支持下,韩先楚的想法得以实现。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如四保临江时他与曾克林之间的意见不一致,但最终东总还是认为韩先楚的意见有道理,选择支持了韩先楚。

不仅是个性强,同时韩先楚也极为能打,杜聿明在离开东北之际,就曾说过一句话,“在东北,最难对付的就是韩先楚的旋风部队”。

还有在威远堡战斗后,被俘的国军116师师长刘润川不无感慨的说,“从战术眼光上看,你(指韩先楚)可能会打西凤,也可能会打高家店,但万万没想到,你居然会打威远堡”。

从敌人嘴里说出这样的话,足以说明韩先楚的能力有多强,更不说韩先楚指挥的新开岭战役大捷了,总之就是,韩先楚在军事上的能力,是相当之强。

而相比于韩先楚,邓华似乎并不是太过名声在外,可为何最终15兵团的司令员会是他呢?这一点,从天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两场作战中,就可窥知一二。



天津战役前夕,最初军委的构想是把主要兵力用在塘沽,而当时负责拿下塘沽的正是率领东野2、7、9纵队的邓华。

不过,在尝试了两次试探性进攻,以及对塘沽前线做了实际考察后,邓华就发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塘沽十分难打,驻守在这里的国军,利用地形上的优势,组织建立极为严密的防御体系,这就让我军在进攻过程中极为困难。

经过慎重考虑,邓华觉得有必要向上级建议改变主攻目标,即把塘沽放一放,先打天津。

而提出这个建议,是需要极大勇气的,毕竟临时变更作战计划和目标,必然会影响全军的节奏,另外还会有满盘皆输的可能,一旦如此,那责任可就大了。

但即便如此,邓华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而在他的坚持下,最终全军改变作战方向,转而攻打天津,最终仅用不到30个小时,就取得了胜利。

通过这一点就能看出,邓华在考虑问题上相当全面,同时也十分谨慎,而这一点在解放海南岛时再次得到了体现。

解放海南岛,邓华依旧是抱着谨慎的态度,最初他制定的方案,是先派小股部队登陆,与琼崖纵队一同形成接应力量,之后等主力部队大规模登陆时,分别从两个方向同时登陆,以达到相互支持和分散敌人力量的目的。

这个做法,在后来的具体战役中,基本上就是照此进行的。

此外,当时有将领多次提出早打为好,但邓华始终没有答应,而是极为细致的在前线进行调研,力求将各种情况掌握的更为全面,毕竟,金门岛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所以此次解放海南岛容不得半点马虎和心急。

一直到包括船只、船夫、作战方式等各项问题全部都心中有数之后,邓华才最终下达了作战命令,而由于前期工作做得十分到位,解放海南岛的战役也打的十分顺利。

从这两次战役中我们就能看出,邓华身上最大的特点,第一是稳重谨慎,而第二就是看问题更全面也更细致,而这也是他能在东野的12个纵队司令员中脱颖而出的核心原因。

作为东野的一把手,林总对自己麾下的几位干将各自都有什么特点,那可以说是再清楚不过了,甚至称得上是如数家珍,正因为邓华的表现让他感到放心,他才会把15兵团交给邓华。



而韩先楚确实能打,但他的性格偏向于那种一旦有决断就会不顾一切,这样的性格放在战场上的一线部队中确实有好处,能当机立断果断出击,但作为去指挥一个兵团来讲,就稍微有点显得不那么合适了。

三、未实现的整编计划

除了上述的原因,让韩先楚未能出任四野四大兵团之一的司令员外,还有一个比较遗憾的因素,若是这个因素实现的话,那韩先楚也能当上四野兵团的一个司令员。

什么因素呢?就是关于四野当时的整编计划。

原本,按照东北野战军改编为四野时最初的整编计划,不仅要把原有的12个步兵纵队(即后来的38-49军)组建成4个兵团,还要把东野的独立师也组建成两个兵团。

当时,即将组建的兵团番号都已经定下了,即12 、13 、14 、15 、16 、17兵团,其中,12至15这四个兵团,是以38军至49军的部队为主而组建的,16兵团和17兵团,则是以各独立师的部队为主。

也就是说,按照这个计划,东野改编为四野时,应该会有六大兵团。

而这六大兵团,前四个的兵团司令便是我们前文提到的萧劲光、程子华、刘亚楼、邓华这四位,剩余的16兵团和17兵团司令员人选,据相关的资料记载,极有可能就是韩先楚和黄永胜。

但最终这个计划并没有实现,原本计划内的16兵团和17兵团也没有建立,而没有建立的原因,主要是解放战争进程大大加快,原本计划用来组建16兵团和17兵团的东野独立师,分别被编入各纵队和作为地方部队出现。

既然16军团和17军团没能组建,自然原本应当出任这两个兵团司令的韩先楚与黄永胜,就无法上任了。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个遗憾,但换个角度去看,也是形势使然。

当然,就算没有16兵团与17兵团这回事,而是只有12至15这四个兵团,以韩先楚当时的情况,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成为这四大兵团司令的。

这背后的原因要是总结成一句话的话,那就是四野将星云集,猛人实在是太多,如黄永胜,再如李天佑等,所以,在这么多更为优秀的人面前,韩先楚没当上兵团司令,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