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宝
中国“基建狂魔”的美誉来自于几代人的努力,“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杨廷宝是其中的一个开拓者。杨廷宝,字仁辉,1901年10月2日出生于河南南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同盟会会员、教育家。
11岁时,杨廷宝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现河南大学)英文科,后由于学校经费拮据、压缩规模,他以河南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1年秋,杨廷宝考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用两年半的时间学完4年的课程。
在美期间,杨廷宝遇见了两位造诣很深的导师,一位是建筑界古典主义代表人物保尔·克芮,另一位是水彩画大师瓦尔特·道森。当时,美国经常搞建筑系学生设计方案竞赛,有地区性的也有全国性的,杨廷宝先后获得一块金牌、四块铜牌;其中的艾默生金牌奖,又名美国政府艺术社团奖,是全美大学生比赛的最高奖。
1927年,美国出版《建筑设计习作》一书,杨廷宝的作品入选。此书名为习作,是欧美大学建筑系学生重要的参考书,选材非常严格,中国留学生作品入选的唯有杨廷宝一人。
1926年,杨廷宝离美赴欧洲考察,次年回国加入关颂声在天津创办的基泰工程司事务所,被聘为建筑师。30年代初,北平地区一些重要古建筑维修工程委托基泰工程司主持,如北平天坛、祈年殿、国子监等,杨廷宝作为事务所建筑设计方面的主要负责人,参加和主持了古建筑的修缮工作。
杨廷宝
介绍见下行文字
杨廷宝(右一)和(左起)赵深、孙熙明、陈意(陈植姐姐)、林徽因、陈植
上世纪30年代后,杨廷宝转向上海、南京一带,与赵深、陈植、童寯(jùn)等3人合作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这是当时有影响的建筑事务所之一。杨廷宝那时设计的南京中央体育场、中央医院、金陵大学图书馆(现南京大学老图书馆)等,就已作出了合理功能布局,协调的建筑体型、统一的比例和尺度,具有中国的建筑风格。
1940年起,杨廷宝兼任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前身)建筑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杨廷宝历任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南京工学院(1952年,南京大学院系调整,以南京大学工学院为基础成立南京工学院,1988年改名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系主任、副院长、建筑研究所所长等职。
1958年9月5日,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在市政府传达了中央关于筹备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通知,通知里的核心内容就是建好万人大会堂、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大剧院、军事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农业展览馆,加上原有的工业展览馆(即北京展览馆)共十大公共建筑。
这“十大建筑”对于今天的我们并不陌生,但是不少人会把这些建筑归为“俄式建筑”。其实,这是个误会,因为当时的苏联专家已全部撤出,“十大建筑”的设计与天安门广场的规划中没有一点苏联人的痕迹。
这时距离1959年的国庆节只剩下不到400天。凭中国人自己,400天内建起“十大建筑”,任务究竟有多难?这里有组数据可以对比: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用了7年,日内瓦“万国宫”用了8年,比“十大建筑”晚一年开工的悉尼歌剧院足足建了14年……
杨廷宝(右)和童寯(jùn)
1982年杨廷宝与夫人在米芾的祠堂前留影
现在来看,当时的新中国虽然还没有赢得“基建狂魔”的称呼,但是“基建狂魔”的气魄已经初露峥嵘。其中最关键的自信,来自于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接下来,北京政府以中国建筑学会的名义向全国建筑界发出邀请,短短三天之内、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三十多位顶级建筑师云集北京,这几乎包括了新中国建筑史上所有的最光彩夺目的名字,其中就有杨廷宝。
新中国建国后,杨廷宝主持、倡导、参与建成了一大批大中型民用建筑工程,如北京和平宾馆、徐州淮海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北京车站、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工程建筑、南京民航候机楼……等;在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图书馆等工程中,都参与了方案和建议,和梁思成并称“南杨北梁”。
作为建筑学“一代宗师”,杨廷宝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取得累累硕果,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人才。他们有的成为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现称“院士”),如吴良镛、戴念慈、齐康、钟训正等;有的成为国家的建筑设计专家和著名教授。
1982年12月23日,杨廷宝在南京病逝。此去几十年过去,如去愿杨先生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