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是一场硬对硬的军事大较量。解放军只有60万,蒋军则是80万,且蒋军武器好,有飞机坦克,对解放军威胁极大。为此,张震上将回忆,在战役之初,毛主席决定准备牺牲10万至20万伤亡的代价,去夺取这一场大决战的胜利。

后来伤亡尽管没有达到20万人,但是也达到了10万之多,蒋军伤亡更大,为17万。可见整个战斗之激烈。在战斗中,解放军师长上火线,都是常事。



华野四纵11师师长谭知耕就是一例。

1948年12月6日夜间,淮海战役到了压缩和收紧对敌杜聿明集团包围圈的关键时刻,华野四纵11师奉命攻击敌据守的魏家楼村。

但是,由于敌人工事坚固,火力强大,当夜,11师没有攻下魏家楼,相反,自己还伤亡很大。全师只攻占了村东、西两头的部分阵地。

敌人也知道到了生死时刻,天亮后,在十多辆坦克的支援下,敌军开始了疯狂反扑。敌坦克冲过来时,在西头的第11师32团,不料被坦克冲垮,官兵慌乱无序地退下来,已攻占的阵地全部丢失了。官兵退下来后,挤在攻击出发阵地的堑壕和交通沟内,一片混乱,连不成连,排不成排,连一个完整的班都找不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有如下几个问题:

1、32团攻占村西头后,火力和爆破配合得不够好;

2、全团前进受挫时未能及时把预备队派上去进行攻击;

3、对天明后敌坦克反扑,没有准备。

4、还一个原因,是该团团长没有亲临前沿,只是在千米之外一个河堤掩蔽部遥控指挥,不能及时掌握敌我情况。

在32团溃退就要垮掉的紧要的关头,师长谭知耕发现了。他不顾枪林弹雨,跑出指挥所,一把冲到距敌不到150米的前沿阵地,亲自指挥作战。他下令师参谋沿着32团攻击出发阵地的堑壕,一路叫喊,劝阻官兵不要后退,立即作好抗击敌人追击的准备,并且说:

“特别要准备好炸药包和捆绑的手榴弹,炸毁冲过来的敌坦克。”



与此同时,谭师长下令把阵地上的全部轻、重机枪集中起来,抵抗敌人的进攻。他本人拿起一支冲锋枪,在战壕里和战士们一起阻击敌军。连师长都拿枪战斗了, 32团官兵一见,立即稳住了阵脚,很快各个连队恢复了指挥,终于把追击而来的敌军阻止了。

但是,32团的阵地还是丢失了。

幸好31团攻占了该村东头,打退敌十多次反击,守住了占领的阵地。

对于32团丢失阵地,谭知耕自责地说:“都怪我工作不细,这如何对陶司令说呢?”沉默了一阵,他说道: “叫曾旦生参谋长打电话,向纵队梅嘉生参谋长报告。”

纵队司令员陶勇接到报告,下令谭知耕:“好好调整部队,一定要把阵地夺回来。”



由于31团在村子东头一直坚持战斗到天黑,这为全师再次发起攻击,创造了条件。当晚,谭知耕师长调集33团两个营、31团和32团各一个加强营,再一次向着魏家楼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这一次,11师终于一举攻克了魏家,夺回了丢失的阵地,还歼灭了村子里900余名守敌。

魏家楼之战,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淮海战役的激烈和艰难。战后,陶勇说:“谭知耕是一员猛将,关键时刻就是要这样敢打敢拼,师长也要上火线!”

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的《战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传奇将领纪实》一书记述了此事。该书为该社的年度军事畅销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