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世纪初,包括叙利亚在内的整个西亚地区,依旧暴露在蒙古铁骑的兵锋之下。经过几轮反反复复,他们终于突破幼发拉底河防线,占领阿勒颇、霍姆斯和大马士革等重要城市。作为对手的马穆鲁克苏丹国,则无可奈何的龟缩回埃及本土。

然而,上述情况在1303年的萨法尔之战后发生改变。蒙古人即将因自负和犹豫不决,而被永久驱逐。

形势大好



第三次霍姆斯之战后 蒙古人曾在大马士革屠城

早在1299年,伊尔汗国获得对强敌马穆鲁克的阶段性胜利。他们凭借对手在第三次霍姆斯之战的疏忽,瞬间控制住整个叙利亚内陆区域。通过恐吓、屠戮与针对性围攻,将大马士革变为自己的西部首府,甚至获得巴勒斯坦、黎巴嫩等地的大批基督徒支持。后者自发站出来协助行动,让蒙古先锋军得以劫掠至加沙城下。

另一方面,马穆鲁克苏丹仍在理论上掌握着沿海区域。然而,为防止十字军卷土重来,他们不惜主动拆毁贝鲁特等重要港口。以至于在西奈半岛以东,到叙利亚南部的狭长地带,都没有可靠的前进基地可用。若要策动反击,必须老老实实走绿洲商道,效率远不及海陆并进。为此,苏丹纳西尔丁在1300年出兵基斯拉旺山区,血腥镇压马龙派基督徒的谋逆之举。



位于黎巴嫩境内的 基斯拉旺山区

与此同时,蒙古人没能把握时机,眼睁睁看着大好形势迅速流失。由于伊尔汗国幅员辽阔,内部问题复杂繁多,无法持续对圣地方向保持高压态势。在先后解决小亚细亚半岛、格鲁吉亚和赫拉特的危机后,才姗姗来迟的向叙利亚地区派遣部队。作为其盟友的十字军,则由塞浦路斯岛发起渡海偷袭,占据沿海的阿尔瓦德岛。可惜,双方既缺乏有效通讯,又没能提前确定好缜密计划。以至于从未有效配合,稍后就分别在失望中打道回府。

当然,作为伊尔汗国统帅的库特鲁沙,还是在约旦河谷留下20000蒙古骑兵。虽不能直取埃及,却足以保证大马士革的基本安全。合赞汗更是幡然醒悟,不断写信给教皇、法王、英王和西西里诺曼人,邀请他们带军队重返圣地。奈何自己的信用早已破产,连小小的塞浦路斯王国都不愿配合。最后只能向附庸亚美尼亚发号施令,要求国王海屯二世带兵参与新一轮远征。



1300-31年间 伊尔汗国与十字军还有战略联动

相约大马士革



中世纪插图 合赞汗下令海屯二世随自己出征

公元1303年,马穆鲁克与蒙古人几乎同步完成备战,不约而同派主力军奔赴前线。前者继续沿地中海海岸进军,试图先夺取阿勒颇或哈马来截断敌方退路。后者则越过幼发拉底河,准备从大马士革直奔埃及,断绝对手的脆弱补给线。

于是,赛义夫总督率部南下,在距离大马士革不远的萨法尔拦住蒙古人。尽管对手名义上号称80000之众,实际能参与作战的兵力不过20000-30000人。自己手头的马穆鲁克、地方军和部落武装也有15000-18000人,所以硬碰硬起来并不吃亏。何况埃及方面早就多次击败伊尔汗国,战场失利反倒是少数,心理层面必然保有一定优势。



正在修建大桥的马穆鲁克军队

在具体布阵方面,赛义夫较为中规中矩,仍旧以不断扩编加强的马穆鲁克骑兵充当主攻右翼。中军则由埃及本土动员兵为主,身后是充当预备队的皇家马穆鲁克部队。最弱的左翼则成分复杂,包括大量征召的贝都因部落骑兵、叙利亚的地方马穆鲁克,里面不少人是先前投奔苏丹的卫拉特蒙古流亡者。

相比之下,执掌伊尔军队库特鲁沙有些不走寻常路。他既不准备将精锐部署在右翼,也没打算复刻经典的两翼包抄战术,而是针锋相对的强化左翼分队。那里不仅集中着汗国军户精锐,还有海屯二世麾下的亚美尼亚骑士,总数约为10000人。根据过往经验,他们确在近战中不输马穆鲁克,仅仅驱散贝都因牧民实在是大材小用。而且数量比较有限,很难在厮杀中分身增援其他地方。



蒙古一边 将大部分精锐集中于左翼

血拼+计谋



亚美尼亚人与罗姆突厥 是伊尔汗国的主要盟友

事实上,萨法尔之战的地形也对伊尔汗国更为有利。作为主攻方向的左翼,正好有边上的河道拱卫侧后方。对手无法通过空间调整,很容易在重压之下调头溃逃。蒙古中军背后还有一座小山,可供库特鲁沙俯览全局,避免马穆鲁克人包抄。在不利局面下又可以充当阵地使用,阻击追兵的肆意妄为。

于是,蒙古-亚美尼亚联军在开战后立即取得明显优势。他们迅速压制住马穆鲁克右翼,碾着对方向后节节败退,让大批精锐奴隶兵倒毙在狭窄空间内。赛义夫只能亲率皇家马穆鲁克预备队前去填坑,才勉强保住自己的强侧不至于崩溃。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指挥官觉得本方即将失败,只是迫于眼前威胁才没能选择脱身。库特鲁沙也适时给于增援,将这一头的战斗推升至白热化状态。



近距离交战的马穆鲁克和蒙古骑兵

不过,马穆鲁克人的中军与左翼分队,在晚些时候获得意料之外的成果。由于伊尔汗国的主力都被成批调往另一头,他们阵中的其他分队都受到不同程度削弱。虽然埃及的本土征召兵良莠不齐,叙利亚地方军也规模不足,但可以获得大量贝都因部落民支持。所以在战力旗鼓相当之际,可以靠规模优势缓步前进。特别是在右翼精锐酣战之际,成为扭转颓势的X因素。

很快,库特鲁沙过度重仓左翼的战术开始后遗症爆发。蒙古人的其他两路兵马愈发艰难,渐渐被均衡配置力量的马穆鲁克人赶出战场。哪怕一直得势的强侧,也出现气势衰竭、体力不支情况。虽然草原军户自小练习骑马射箭,终究要比常年脱产集训的奴隶兵略输一筹。他们的亚美尼亚盟友可能更坚定一些,架不住数量稀少,完全经不起这般绞肉机式消耗。至于在小山上观战的主帅,更是拿不定主意将预备队投往哪个方向。



大量贝都因部落民 在对抗蒙古人的战争中发挥奇效

随着各分队逐渐溃败,大批伊尔汗国的残兵败将逃上山,集中于库特鲁沙左右。由于数小时激战,他们皆人马困乏、口干舌燥,被士气正旺的马穆鲁克人团团包围。好在拼死一搏,以巨大伤亡将对手拦在山下。

次日,萨法尔故意命人打开包围圈,放蒙古骑兵从缺口处蜂拥下山。等到对方一股脑冲到河边饮水,才重新部署重兵发起最后一击。混乱中,库特鲁沙与海屯二世侥幸逃脱,但大部分将士没能在马穆鲁克人的绞杀中幸存。不少人无奈投降,被成群结队的押回开罗游街示众。



次日 下山后的蒙古骑兵遭马穆鲁克歼灭

由于萨法尔之战的胜利,蒙古人对叙利亚等地的统治土崩瓦解。马穆鲁克军队迅速北上,毫不费力便依次夺回大马士革等主要城市。伊尔汗国几乎不再有能力发动大规模西征,逐渐将战略重心调整回防御北方金帐汗国的威胁。作为配角的亚美尼亚,也将直面埃及苏丹的反攻倒算。

当然,这还不是两强之间的最后一次军事交锋。当年迈的合赞汗于1304年病逝,继承人厄尔贾图同样尝试过攻伐叙利亚。最后却被一座小小要塞所阻拦,才彻底失去图谋西亚的野心......



(全文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