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传人、齐良芷弟子、齐白石书画院院长、国家注册一级书画鉴定师-汤发周先生说篆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远的不说,仅自明代中叶至晚清这五百年时间里,就涌现了不少风格不同的流派,如以文彭为代表的吴门派,以何震为代表的微派,以程邃为代表的皖派,以丁敬为代表的浙派,以邓石如为代表的邓派,等等。这些派别的产生和发展,使篆刻艺术既古老又年轻,更具生命力。明代文彭首先使用冻石治印,这种弃象牙章而使用石章之举,对刻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其功不可没。除了对印材的改革外,清代赵之谦还对入印书体进行了补充,他将汉镜、钱币、权诏、汉器铭文以及难以入印的《天发神谶碑》、《祀三公山碑》、《禅国山碑》等的碑文入印,并以魏体书法或用图像与阳文刻款。赵之谦对拿刻艺术的发展同样是功不可没。




吴昌硕篆刻在初期曾私淑过文、何,但以师浙派为主,并上溯秦汉,博取众长,不拘一格。由于邓石如、赵之谦有采取各体入印的先例,所以吴昌硕在师前人的基础之上又有所创新,他将石鼓文、泥封、砖瓦等书体融于篆刻之中。迄今为止,石鼓文的拓本以宋代为最早。对于石鼓文,康有为曾给予高度评价,他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如金钿委地,芝草图云,不烦整裁,自有奇采。"在清代写石鼓文者甚众,但将石鼓文植于印章之中吴昌硕系第一人。




我国古代简牍书函封发时,在竹简或木牍外,再加一挖有槽孔之木块(即“检木”),一起用绳捆扎,将绳结放入槽内,然后加一丸软泥(或圆或方),并在软泥上加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此泥块称“封泥”,或称“泥封”。将封泥的书体和风格植于篆刻之中吴昌硕系第一人。




古砖指由吉建筑如城墙、神庙、祠堂、古代砖式墓等保存下来的砖,自战国晚期至唐均有传世。有的砖上有阳文或阴文刻字,字体有篆、隶、楷书。吴昌硕有收藏汉晋古砖的爱好,他刻“癖斯”印即指此。吴昌硕之所以酷爱汉、晋砖,一是将砖琢成砚,二是借鉴古砖之上的文字、书体。将古砖书体入印吴昌硕系第人。




吴昌硕除了首次将石鼓文、封泥、砖瓦书体植于印章之中外,在篆刻刀法上亦有突破。钱松在刀法方面总结了前人经验后,创造一种切中带削的新刀法,立体感强,韵味无穷,开创了新流派。吴熙载擅用冲刀法,坚实得势,更入化境。吴昌硕在刀法上更有创新,使用“出锋钝角”刻刀,将钱松切中带削的刀法和吴熙载的冲刀法,冶炼成为一种新的刀法,此法使篆刻作品能在秀丽处显苍劲,流畅中见厚朴。(未完待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