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传人、齐良芷弟子、齐白石书画院院长、国家注册一级书画鉴定师-汤发周先生说迄今所见吴昌硕最早的篆刻作品,恐怕是他二十二岁至二十七岁完成的《朴巢印存》,该印谱因未拓出边款,故无法直观解决师承,只能从印面风格加以分析。因《朴巢印存》的师古问题有专文叙述,故此处不赘。从已发表的材料可以看到,吴昌硕自三十岁左右已有带边款的印章,这就为我们了解他刻师古的特点提供了资料。
(1)师古不辍
吴昌硕自二十多岁至八十多岁,在其六十多年的时间里于篆刻方面临古不辍,这一点不仅可从印面风格给以印证,而且在边款中有明确记载,如:三十一岁刻有“仿汉”:四十二岁刻有“仿元戳”:四十三岁的“仿封泥”:四十六岁的“拟泉范字”:四十七岁的“拟猎意”:五十三岁的“拟汉印”;五十五岁的“得封泥遗意”:七十岁的“得汉碑额遗意”;七十一岁的“拟汉印”等。在未有纪年的印章边款中尚有“拟古玺”“古陶文字”、“秦篆”、“瓦当”、“汉砖文”、“古铁印”、“仿镜铭”、“拟彝器字”“穿带印”等。
篆刻艺术到清代别开生面,力挽颓风的当属浙派和皖派。吴昌硕曾学过浙派的丁敬、陈鸿寿、钱松和皖派的程邃、邓石如、吴廷飏等,如“用纯丁法”、“拟曼生司马”、“仿钱耐青”、“拟垢道人笔意”、“拟完白山人法”、“拟让翁法”。
(2)轻重有度
吴昌硕在师古时不是兼收并蓄,而是轻重有度,偏重早期和晚期,早期多仿商、周、秦、汉,晚期以清代为主,轻魏、晋及唐。吴昌硕在师古时虽偏重早期的商、周、秦、汉,但仍有差异,其中以师汉为主。仅就师汉代而言,可细分为“仿铸印”、“拟张迁碑额篆”、“拟汉凿印”、“得汉印烂铜意”、“拟汉银印法”等。清代篆刻流派众多,如浙派、皖派、莆田派、邓派等。吴昌硕只游弋于浙派、皖派之间,以及皖派分枝邓派。吴昌硕虽重早、晚期,轻中期,但对中期的宋、元花押印颇感兴趣。元代盛行长方形印,一般上刻楷书姓名,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吴昌硕曾作有仿花押印。正因吴昌硕师古广泛,所以入印的字体也就多种多样。总的来说以篆书为主,如细分又有钱范、古陶文、瓦当、碑额、砖文、猎碣、铜镜、铭文等。(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