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2月11日报道
长安与东风重组的消息一经传出,就像一枚重磅炸弹,在汽车圈掀起舆论巨浪。
2月9日,在长安汽车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举办的如火如荼之时,东风股份及东风科技和长安汽车先后发布公告:
称其间接控股股东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同时强调相关安排尚需履行程序,并需获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且实际控制人不变。
消息来的十分突然但并不是毫无征兆。
早在2018年,一汽、长安、东风就传出过要合并的消息,甚至也有过高层互调、战略合作协议签署等动作,但是一直未有实质性的进展。
有意思的是,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也曾多次公开表示:未来3-5年,将有80%中国燃油车品牌“关停并转”,兼并重组将成为行业常态,但是彼时谁都没想到,重组竟然首先从长安开始。
此次,如若东风汽车和长安汽车能够重组成功,则意味着中国将诞生一个超越比亚迪的,国内最大,全球第五大的超级“巨无霸”汽车集团,这无疑意义深远,甚至说可在全球范围内重塑中国汽车版图。
对于这一消息,双方目前均保持缄默。
但可以预见的是两大车企巨头的重组,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必将面临很多诸如组织架构调整,企业文化融合,品牌产品定位冲突,人员调配管理等等问题,也势必会打乱双方既定的策略与部署。
此次长安与东风的重组,拉开了中国汽车行业变革的序幕,但在新能源、电动化转型的关键期,如何挺过重组带来的阵痛,实现真正的“1+1>2”,是二者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长安与东风汽车的此次合并,并非是完全市场性的自发行为,更大程度上是基于政策驱动。
但政策驱动整合只是表面原因,更为深层的因素是新能源大潮之下,企业自身转型的压力,以及在未来更为广阔的全球市场中,如何发挥央企车企的领头羊作用,简言之,这是一场争夺新能源时代话语权的“关键战役”。
当下全球汽车市场正重新洗牌,中国虽已跻身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但极致的“内卷”与惨烈的价格战,叠加国际化与出海压力,一方面是产能与品牌过剩,一方面是汽车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导致市场竞争尤为激烈。
尤其是在燃油时代叱咤风云(参数丨图片)的老牌车企,多多少少都面临着合资红利消退,燃油车市场份额逐渐萎缩、新能源转型滞后的困境,东风与长安也是如此。
长安是老牌车企中,新能源转型做的最好的车企,长安汽车在2024年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销量成绩,同比增长14.79%,但是拆分来看新能源板块依然没有完全达成目标。
长安汽车2024年销量目标为280万辆,全年销量实际达成268万辆,其中,燃油车仍占绝对大头,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为73.4万辆,占比仅为27.4%,与其他头部新能源车企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东风汽车的情况更为严峻,其2024年销量目标为320万辆,但全年销量实际达成仅248万辆,尤其是日产、本田等合资品牌销量近乎腰斩,大幅下滑,预计2024年度扣非净利润亏损7亿元到7.5亿元。
此外,还有增收不增利的经营压力,尤其是东风汽车,2024年,东风汽车全年实现销售收入约3744亿元,十多年来首次跌破4000亿元大关,预计2024年度实现净利润2500万元到3300万元,相比2023年大幅下降83.5%到87.5%。
因此,面对新能源转型和自主品牌崛起的巨大压力,汽车央企亟需通过战略整合、减少重复投资,剥离冗余资产,通过规模调整,来提升央企车企的整体竞争力。
2024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就多次释放央企车企改革重组的信号。
首先就是加大力度发展新能源汽车,去年三月,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曾点名,一汽、东风、长安三家央企在新能源方面发展不够快,不如特斯拉和比亚迪,并提出单独考核机制以推动改革。
2024年国家发改委又明确提出支持国企通过股权投资、战略合作等方式“强强联合”,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集团,多次强调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要通过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集中度。
因此,这次改革,无论是从行业趋势,还是从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还是加速央企车企在新能源时代的转型而言,都势在必行。
新能源汽车领域,国有车企长期以来的最大的痛点就是"大而不强"。
因此,本次两大车企巨头的重组,“做大”只是手段,“做强”才是最终目的,要的不仅是“量变”,更重要的是“质变”。
此次重组对东风与长安而言,或可实现优势互补。
长安在新能源领域布局更为领先,不仅打造了“天枢智驾”、“天域座舱”、“天衡底盘” 三大自研智能化技术,而且与其他ICT企业等合作紧密并已经有实质性成果,但新能源体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东风则在商用车领域更有优势,而且旗下岚图、猛士等品牌特色鲜明,且在固态电池,电驱架构上有一定的研发优势。
重组后,双方可在新能源、智能驾驶、动力系统等技术领域的深度融合,通过产业链与市场渠道等维度的协同打通,打造更有竞争力的智能电动技术“精锐部队”,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与破局。
但理想如花,现实如刺,重组,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是企业层级与企业市值的不匹配,所导致的整合后可能存在的企业话语权分配与车企实力错位的矛盾。
东风与长安重组的消息一出,股市就迎来一场狂欢,东风股价疯狂上涨,长安则平稳波动,一定程度上,这也反应了对于这场重组,市场认为将更利好东风汽车。
当前,长安汽车总市值为1400亿左右,数倍于东风汽车,与二者市值巨大差异相反的是企业层级上,东风汽车集团与长安汽车的母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平级,因此在未来的重组过程中,东风汽车集团很可能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后续,可能需要更强有力策略与执行力来构建管理机制,从而来平衡这种矛盾。
另一方面则是如何应对整合后,互为竞品的品牌之间的定位与取舍。
举个例子,在“多生孩子好打架的年代”,二者旗下均布局了多个品牌,尤其是在在新能源市场,这就造成了二者旗下产品,经常在同一价格带之间展开竞争激烈。
比如,东风有岚图和猛士品牌,分别主打智能豪华和硬派越野;长安则通过深蓝和阿维塔覆盖中高端新能源市场,其中,阿维塔与岚图在智能豪华领域形成直接竞争,销量也势均力敌,比如岚图FREE与阿维塔11、岚图追光EV与阿维塔12,在25万~35万元价格带的激烈对抗。
若整合不当则会反噬,造成因品牌减少导致的销量萎缩,从而错过新能源最佳窗口期。
此外,各自旗下品牌背后股权关系复杂,无论是像阿维塔背后,长安与本土其他资方的合作,还是像东风与本田、日产等多方外资的合作,背后的股权利益纠葛,都为双方的整合重组增添了很多困难。
或许像极氪与领克之前的合并,前台保持品牌独立,独立运营面对用户,后台共享资源,打通技术与渠道的模式,不失为一个平稳过渡的方法,但显然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两大车企巨头的整合远远比同一母公司下的兄弟品牌的整合更加复杂与困难。
但整体来说,整合要以达成:规模效应上,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以规模效益实现成本优势,新能源与智能化转型上,实现从跟随到引领,产业链协同上,实现从单打独斗到合力共赢为原则,只有这样的整合,才能产生真正的竞争力,提升市场份额和国际竞争力。
在长安与东风整合的消息之前,还有两大车企巨头的整合,同样引人瞩目。
那就是本田与日产两大日企的合并消息,尽管二者的合并谈判因控制权之争已暂告破裂,但是不难看出,为了应对全球汽车行业经历剧变,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等新兴领域的竞争,车企报团取暖趋势已有苗头,车企的大整合时代,或许已经到来。
这次长安与东风的整合计划,本质上是顺应时代潮流,打造向新能源时代全力进军的汽车“国家队”的战略举措。当下,中国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百年不遇的弯道超车历史机遇,这也是央企与国企车企不能缺席的关键一刻。
长安和东风的整合,更像是一块实验田,其他央企和地方国企,后续也非常有可能加入到整合的时代大潮中来,整合的成功与否,或将对中国汽车产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为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变大变强之路按下加速键,当下,中国汽车行业整合的大幕既然已经拉开,就不会轻易谢幕,此次两大车企的整合,或许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