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纪的无锡人,一定记得1970年代的的一支特殊的学生文艺团体:小京班。
小京班,顾名思义就是小孩子排演的京剧班。1970年代,现代京剧风靡全国,1969年,当时的南长、崇安、北塘等四个区分别成立了主要由小学生排练的课余剧组,排练节目主要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现代京剧,这些课余剧组就被称为小京班。
当时,南京有一个“红小兵宣传队”,称作“小红花”。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来无锡时,询问无锡是否也有孩子们的剧组?不久,无锡市便在各区课余“小京班”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崇安、南长和北塘等几个“红小兵宣传队”学校,此后,这些学校就被称为“小红花”。
无锡“小红花”从1969年到1979年共办了十年,在当时的无锡,声名显赫,能进入“小红花”的都是又聪明又漂亮的学生,还要有一定的文艺特长。年龄跨度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二共有七个年级,人数少的年级才有五六人,多的二十多人,最大的孩子也只是初二的学生。这些孩子都是住校的,只有周六可以回家,衣服由后勤人员洗涤,家长们都十分放心。
“小红花”们每天有大量的时间是练基本功和排练,练基本功就是压腿和吊嗓子,每天早上六点开始,然后吃早饭,早饭结束后就是文化课,中午的伙食很好,八人一桌,下午两节文化课以后就是排练,晚上也要经常排练到九点钟。
“小红花”经费充足,演出设备非常好,以南长“小红花”宣传队为例(学校位于振新路和青阳路交汇处,原侨谊幼儿园位置),有无线话筒、高级音响设备、投影彩灯、特景灯等,演出布景由锡剧团的专业美工绘制的,中外格式服装也有十几箱,1975年,整个南长区唯一的一台14寸彩色电视机就在南长区“小红花”宣传队,因为过于珍贵,平时被锁在一个大木箱里。
“小红花”们演出任务频繁,几乎每周都有任务,经常到部队、工厂和农村慰问演出,有次到硕放空军基地演出,大家轮流登上平时难得一见的战斗机参观,兴奋不已,到农村演出时,农民们对孩子们的演出,表现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新鲜劲,树上、屋顶上、电线杆上都站满了人,农村群众的热情让“小红花”们的情绪深受感染,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事实上也是如此,在无锡街头,路人们常常指着他们说:“这是小红花演出队的。”每当此时,“小红花”们就感到很骄傲。
如果有重大的演出任务,无锡几个“小红花”宣传队便会集中在一起排演,然后合成一台演出,演出时的名称则是无锡市“红小兵宣传队”。
外事活动也是合并演出,演出地点一般在外宾下榻的太湖饭店,孩子们最喜欢在太湖饭店演出,不仅能见到难得一见的外国人,演出结束还能吃到美味的点心,如油汆豆板、蛋糕、面包,和吃起来又香又响的龙虾片。
1972年3月中旬,美国一个名叫“关心亚洲学者委员会”的访华团来到无锡,其中一位学者名叫威廉·约瑟夫,他在无锡时,拍摄了许多彩色照片,那个年代,彩色照片极为稀罕,它们真实地记录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无锡街头、工厂和农村的人文风貌,1972年,他再次来到无锡,并举办“镜像1972—威廉眼中的无锡”影像展,其中有一组照片,就是威廉在太湖饭店观看无锡“小红花”们的演出时拍摄的,那天,无锡红小兵宣传队演出的节目有民乐合奏、合唱《歌唱祖国》、舞蹈《小小木工组》、《挤奶舞》等,威廉拍摄的这些照片是无锡“小红花”们留下的唯一的一组彩色演出照,非常珍贵。
谢幕照
合奏
收割舞
挤奶舞
合唱
民族舞
舞蹈
合奏
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