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是江西水稻主产区,眼下,位于吉安万安县的27万亩早稻即将进入拔节期,水稻的田间管理就显得十分关键。今年当地的早稻长势怎么样?跟随总台记者哈乐了解拔节期水稻的管理情况↓↓↓

江西 吉安

早稻即将拔节

科学田管助丰产

总台记者 哈乐:我就在万安县窑头镇的一处高标准水稻田里,这里在今年3月刚刚完成改造交付,这里的水稻是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种下的第一茬水稻,面积在2000亩左右。相比去年,今年这里水稻长势明显更好,一方面得益于这里天气不错,另一方面就得益于改造后稻田的灌水和排水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总台记者 哈乐:眼下这些水稻已经进入到分蘖期末期,即将进入拔节期。拔节可以理解成水稻在“长个儿”,现在这个阶段就是为它们即将“长个儿”积蓄最后的能量,所以这些水稻能不能长成大高个儿,田间管理就是关键。

智慧田间管理

助力增产增收


总台记者 哈乐:当地最主要通过技术管控、绿色防控、人工辅助三种方式来进行“高效”管理。在水稻上方进行“飞防”作业的植保无人机,就属于技术管控中的一项,通过向稻田里喷洒叶面肥,让水稻营养充足,防止病害发生。这些无人机还可以根据土壤的湿度、温度等,调整喷施浓度。


总台记者 哈乐:能做到这些,就得益于技术管控的另一项技术“物联网监测”,通过在稻田旁安装的物联网传感器,实时回传农情数据,方便农技人员调整管理策略。农技人员也可以直接根据手机上的应用软件,随时查看农田情况,软件还能及时推送防治建议,真正做到从靠“经验”到靠“科技”的转变。此外,这些水稻再配合田间加装的诱虫箱、灭蚊灯等技术设备,就能让防病和治虫双管齐下,来提高产量。


总台记者 哈乐:当地农户也介绍,按照目前长势,预计今年这里的早稻亩产可以达到1100斤左右。随着品质的提升,这里的水稻收购价要比一般水稻高出不少。

因地制宜

多种种植模式促增收


总台记者 哈乐:此外,当地还因地制宜,尝试通过稻鳖共作、稻油轮作等模式实现“一田多季、一田多收”。这里还通过线上推广富硒大米和深加工农产品,增加农户收入。

江 苏

小麦“小满”渐充盈

水稻育秧已就位

在江苏,不少地区采取麦稻轮种的模式,地里的小麦丰收在望,同时水稻育秧工作也在有序进行。

在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安峰镇,种粮大户刘其贵种了9400多亩小麦,无人机正在喷洒叶面肥。

连云港市东海县安峰镇安北村种植大户 刘其贵:这段时间,我们每天组织4台至5台植保无人机作业,防治病虫害、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6月10日左右,我们的小麦就开始收割了。


东海县是连云港市的传统产粮大县,眼下,118万亩小麦丰收在望,农户们正加强田间管理、防止倒伏,为小麦稳产增收提供保障。


江苏多地实行麦稻轮作,小麦收割后,马上旱田改水田,种上水稻。在江苏新沂市,“麦稻接力”也即将开始。在当地的一个水稻育秧基地,自动化精量播种生产线正高速运转,基质填充、精量播种、覆土保湿等工序一气呵成。这套智能育秧系统每分钟可完成15个秧盘的播种作业,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播种量,将每盘用种量误差严格控制在1克以内。


新沂市某水稻育秧基地负责人 李蒙:这个智能化育秧将原本28天的育秧周期缩短至21天,秧苗成活率稳定在95%以上。

像这样的智能育秧中心,新沂市有130多个,可满足当地80%左右的优质秧苗需求。


此外,当地还通过智慧农事平台,实时监测各区域环境数据。依托数据大模型,不仅能精准预测当前小麦的成熟期,合理收割,还能科学安排水稻育秧批次,让小麦收割和水稻插秧无缝对接。

相关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预计6月底前,江苏北部地区将全面完成水稻栽插工作。

河南 南阳

1100万亩小麦陆续开镰收割

在河南南阳,1100万亩小麦陆续进入成熟期,将迎来大面积的收割作业,田间地头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麦收的具体进度怎么样?跟随总台记者艾泽乐了解当地的最新情况。

总台记者 艾泽乐:在南阳邓州市的一处麦田里,多台收割机正在开足马力,忙碌穿梭在麦田中。承包这块麦田的种植户介绍,虽然前期的高温干旱天气有着不利影响,但是经过及时的多轮浇水后,麦田的生长得到了稳固。同时,也正是因为高温天气,加上一喷三防的及时管护,今年的病虫害几乎没发生,小麦长势不错。种植户还介绍,他承包的2000多亩小麦,预计今年平均亩产在1000斤左右,整体收益比去年高一点。


总台记者 艾泽乐:怎么判断小麦成熟并且可以收割呢?首先,可以看麦穗和茎秆的颜色,是否已经完全变黄;其次,可以检查籽粒的状态,成熟的小麦搓开之后比较硬,而且内部没有明显的水分。

麦收时间提前

收割速度逐步加快


总台记者 艾泽乐:受到前期干旱影响,今年南阳小麦的灌浆期相对缩短,成熟期较早,因此今年全市整体麦收时间较往年提前2天左右。根据南阳市农业农村局的统计,截至昨天下午5时,南阳市已经收割了268万亩小麦,整体麦收进度将近1/4,而且昨天开始,收割的速度突破了一天100万亩,这个速度还在逐步加快,预计10天左右全市的小麦收割作业将全部完成。

大马力收割机上阵

效率大幅提升


总台记者 艾泽乐:在走访中,种植户介绍,新型农机的身影越来越多了。比如,麦田里的收割机就是今年新使用的大马力收割机。同样是100亩地,它的收割时间比一般的收割机要快1个多小时。据统计,整个麦收期间,南阳预计投入超2.4万台收割机进行作业,其中大功率、智能化的农机占比有所提高,为的就是更高效地保证颗粒归仓。

应对阴雨天气

提前准备烘干设备


总台记者 艾泽乐:根据河南省气象台预报,河南中西部、南部地区从今晚开始到明天可能出现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和强对流天气,可能会对麦田收获、晾晒产生一定影响。为了应对降雨天气,当地已提前调试了700多台粮食烘干设备,可以实现7万多吨的日烘干能力。


总台记者 艾泽乐:当地农技专家介绍,麦收怕的是连绵的阴雨,短时间的降水对麦收的影响比较小,一般雨停以后晾一天就能正常收割了。对于已经收割的小麦,要及时晾晒,避免受潮霉变,影响品质。如果因大风导致局地小麦倒伏了,应当采取逆倒伏方向收割,降低割台高度和行进速度,尽可能降低减产损失。

内蒙古

大豆播种有序进行

智能机械助力生产

呼伦贝尔市是内蒙古大豆的主要产区。眼下,当地正抢抓农时开展大豆播种作业。智能机械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

在扎兰屯市西平台村,农机手们操控着多种机器开展大豆播种。重耙机先进行碎土除草,随后用镇压器压实土壤,起垄机则在田间起垄,便于日后排水防涝。最后,播种机按照设定的行距、株距和深度,精准地将大豆种子播入土壤。几台机器在田间依次上阵,有效提高了播种效率和质量。


在阿荣旗,搭载着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也正“行走”在田间。利用导航系统,播种机能实现精准校准垄距,并将种子和肥料以一定的间距同时播入田间,一次性完成播种和施肥的操作。

某农机服务中心副主任 傅尧:过去种大豆都是靠传统的“老经验”,苗出得七零八落。现在我们积极推广科学种田技术,实现了北斗卫星导航全覆盖,精准控制了播种行距、株距,能保证种子分布均匀,达到密植增产的目的。


据了解,今年呼伦贝尔市大豆种植面积约1287万亩,占到内蒙古大豆播种面积的七成以上。据呼伦贝尔市农牧局统计,当地在大豆播种中,共投入15万台拖拉机和22万台套农机耕具,农业机械化率已达到95%以上,预计本月底可完成大豆播种。

(央视新闻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