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孔茜 通讯员 文旭
“这面锦旗远不能表达我们的感激!”5月12日护士节当天,在济宁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儿科病区,即将出院的患儿家属张女士将一面绣着“妙手回春医德高尚”的锦旗,交到儿科主任崔慧娟手中:“住院这些天,医护人员24小时守在孩子身边,比我们当父母的还细心,这份恩情我们永远记在心里。”
时间倒回至5月6日凌晨6:30,张女士8岁的孩子因全身布满触目惊心的皮疹,高热达39.6℃,伴随持续恶心干呕,且辗转外院治疗未果后,来到济宁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寻求诊治。更危急的是,经初步检查,患儿血液系统炎性指标24小时内从1万激增至2.3万,犹如拉响的“红色警报”。
“多形红斑?川崎病?药物超敏反应?必须争分夺秒排除重症可能。”儿科主任崔慧娟迅速启动团队会诊,并同步展开抗感染、抗过敏、退热、护胃、补液支持等治疗。经过6天6夜的严密监护,患儿皮疹逐渐消退,各项指标回归正常,家属的脸上也愁容尽散,重现笑颜。
孩子的健康,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也是每一位父母的牵挂。自济宁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儿科成立以来,像类似精准治疗、暖心服务的案例屡见不鲜。出生仅23天的重症百日咳患儿曾让整个儿科团队揪心——稚嫩的身躯被剧烈咳嗽折磨得发紫,儿科护理团队启动的“一对一24小时特护”助力其康复;11岁患儿反复发热2月余,多地奔波诊治无果,后经该院医生抽丝剥茧找准病因,使其重获健康;……
“这名11岁患儿的诊疗也是一波三折。”面对尿常规正常的检查结果,崔慧娟凭借26年儿科临床经验,敏锐捕捉到患儿中下腹偶发压痛的异常信号。“立即进行尿培养!”这道关键医嘱揭开真相——尿液中检出铜绿假单胞菌,菌落计数突破10万CFU/mL。当治疗中又现屎肠球菌时,医疗团队迅速调整方案,最终破解反复感染的谜题。经过20天的精准治疗,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三个月随访未见复发。
儿科诊疗常因患儿表达能力有限而充满挑战,如何让孩子在就医过程中获得更加优质、专业、贴心的医疗服务,一直是儿科医护团队聚焦的方向。“由于反复发烧,这名11岁的患儿和家属都很焦虑。孩子喜欢看书,我就向他借了一本书,了解一下孩子的喜好,然后有空去找他聊天。”儿科护士长张小燕以书为话题,打破了患儿原本因病痛封闭的内心,并成了朋友。张小燕直言,对于病情较重的患儿或特殊家庭的孩子,科室都会给予特别的“照顾”,将他们安置在靠近护士站的房间,便于护士及时观察和管理。为避免交叉感染,感染区与非感染区也细化为两个独立的护理团队,为每名患儿的健康提供更全面、更科学的保障和治疗。
当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的展开,惊心动魄的救治背后,是医院儿科诊疗积蓄力量后的厚积薄发。“为满足患儿多样化的就诊需求,我们不断推动学科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如今,科室是以诊治儿内科疾病为主,辅以儿童保健的综合科室。”崔慧娟介绍,坚守以患儿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科室将以“精准诊疗”为核心、以“暖心服务”为底色,努力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从而实现“科有特色、人有专长”。
目前,济宁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儿科汇聚了一支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医护团队,拥有22名医护人员,其中8名医生、14名专业护理人员,形成了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儿科专护三级诊疗人才梯队模式。病区开放床位74张,重症床位4张,并配有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血气分析仪等多种仪器设备,形成了覆盖小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的综合疾病诊疗体系。
“每当看到孩子们康复后脸上的笑容,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崔慧娟主任轻抚着锦旗说道。
从晨光熹微到夜深人静,儿科病房的灯光始终温暖如初——这里不仅是治愈病痛的场所,更是用爱编织的生命港湾,见证着无数个“妙手回春”的动人篇章。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