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空战,歼10CE打破了阵风不可战胜的神话。除了印度和法国破防之外,同样给俄罗斯带来了不小的震撼。但是,对于俄罗斯而言,中国战机取得的进步,让他们的心情五味杂陈。

沉默多日之后,5月18日,俄罗斯《军事观察》主编罗曼·斯科莫罗霍夫发表《不要急着埋葬"阵风"战斗机,它可以撕掉龙的翅膀》一文。这位资深军事专家以印巴空战为切入点,对达索"阵风"与中巴联合研制的"枭龙"、中国歼-10C展开多维对比,其观点不仅涉及战机性能评估,更折射出大国军工竞争的深层逻辑。看似是理性分析,但实际上却透露出了一丝丝酸意。



斯科莫罗霍夫在技术层面展开的对比颇具深意,阵风战斗机挂载的"流星"导弹采用冲压发动机技术,理论最大射程达150公里,在超视距空战中的能量维持能力优于传统火箭发动机。而歼-10C配备的PL-15E导弹虽采用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但受制于出口版本限制,其有效射程可能被控制在145公里以内。

这种看似细微的技术差距,在体系对抗中可能被放大。印度空军装备的"费尔康"预警机探测距离达400公里,理论上可为"流星"导弹创造先发制人的攻击窗口。

但战场数据给出了相反结论。2025年4月的边境冲突显示,巴方歼-10C部队在体系支撑下,创造出83%的导弹命中率,而印军"阵风"发射的12枚"流星"导弹竟无一斩获。这种反差暴露出现代空战已超越单纯装备竞赛,演变为体系对抗。中国近年构建的先进防空指挥系统,实现了预警卫星、雷达与有人/无人作战平台的数据融合,这种体系优势可能是PL-15E效能超常发挥的关键。

俄罗斯专家刻意忽略歼-10C的战术价值,转而强调"枭龙"Block3的局限性,这种叙事策略耐人寻味。从军工出口版图观察,俄罗斯米格-35与"阵风"在中东、北非市场存在直接竞争,而中巴合作的"枭龙"系列已抢占了传统俄制战机的东南亚市场份额。此次为法国装备"正名",或许意在制衡中国军工的全球扩张。据统计,2024年中国军贸出口额首超俄罗斯,其中60%增量来自高端航空装备。



印度军事专家维诺德·库马尔透露的细节更具深意,被击落的"阵风"BS-001残骸中,发现了未启动的电子对抗系统。这套价值4000万美元的防御体系包含108个干扰频段,理论上可对PL-15E的主动雷达导引头形成压制。法方技术团队调查显示,印军飞行员未按规定完成系统预热,这种操作失误折射出印法军事合作的深层裂痕,法国至今未向印方开放核心源代码,导致装备整合度不足。

本次冲突的结果还有一个值得深思的地方,"阵风"在希腊、卡塔尔等国演习中曾创下对抗F-22的优异纪录,却在南亚战场输掉底裤。这种反差印证了现代空战"三分装备、七分体系"的铁律。中国军工近年来着力打造的"云作战"概念,通过战场物联网实现单机战力指数级提升,这种理念在歼-10C的作战应用中已初见成效。

美国兰德公司5月发布的《印太空中力量平衡》报告指出,第四代战机的性能评估需要引入"体系融合系数"新指标。该系数涵盖数据链兼容性、智能辅助决策、多域战略协同等32项参数,在这种评估框架下,歼-10C因其深度融入中国作战体系获得1.87的高分,而"阵风"在印度空军的系数仅为0.63。这种量化分析为理解本次冲突提供了新视角。



站在空战形态变革的历史节点,罗曼·斯科莫罗霍夫的争论印证了现代军事革命的深层规律,单一装备的性能优劣日益让位于体系对抗的维度升级。但在客观的同时,俄罗斯人还是无法接受自己被中国赶超的事实。对于俄罗斯而言,俄罗斯是师傅,中国是徒弟,甚至中国的航空产业都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的。在俄专家眼里,阵风是可以和俄制战机平起平坐的先进战斗机,但中国歼10C,一款外贸战机都能打出6:0的战果,那岂不是说明歼10C比俄制战机还强?这尤其不能接受。

但当人工智能开始介入空战决策链,当量子通信重构战场信息流,关于"阵风"与歼-10C的争论或许终将成为旧时代的最后注脚。而真正的赢家,将是那些率先完成"认知域作战"进化的军事体系。故步自封,永远活在自己光辉历史里的俄制装备,可能注定要被历史抛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