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专注终身成长领域的董三自。
对我们世俗之人来说,恐怕最难以面对的一件事,就是亲近之人的离世。
遭遇亲朋好友离世,很多人感受是相似的:
- “仿佛晴天霹雳,我感觉自己一瞬间像丢了魂似的”;
- “无法接受这个噩耗”;
- “很长时间活在阴影里,走不出来”。
有几人不曾体验到那种撕心裂肺之痛呢?
毕竟,人是情感生物,有几个人能做到对生离死别之事,无动于衷呢?
我们是一个重视礼节的民族,封建礼教曾在我们的国家延续了几千年。
尤其在丧礼方面,有着种种现代人难以想象的严苛要求。
比如《礼记》中,就有这样一段描述:
【亲始死,鸡(笄)斯,徒跣,扱上衽,交手哭】
大意是说,父母刚离世,孝子应取下发冠,打光脚,把衣服下摆掖进腰带,然后双手交替着捶胸,放声痛哭。
前面部分好理解,悲伤本是自然的事,不过还须按规定动作进行,这就很恐怖了。
情感上极度悲伤,礼节上遵守种种僵化的规矩。
这真的就能表达对亲人的尊重和爱吗?
面对生死离别,到底怎样才是合适的做法?
古代的智者是怎么做的呢?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事例吗?
《庄子.养生主》中,有个吊唁的故事,或许读完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秦失作为老聃的朋友,在好友的丧礼中,只象征性地哭号了几声就离开了。
因此,他的行为遭到了严重的质疑。
可既能与老子成为知己,显然不是一般人。
秦失当场给怀疑他的人上了一课。
但智者的态度,似乎非常不近人情……
【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各位来参加老聃的丧礼,情不自禁地想要表达些什么,不能自已地痛哭。
(你们认为这样的行为很正常,其实)这是在逃避规律,违背自然,忘记了自己的形体,本来自于天地,也终将复归于天地。
古人认为这种痛苦,是因逃避自然规律而得到的惩罚。
庄子是出了名的毒舌,他笔下的人物言语也颇为尖刻,实则表达了他个人对生死的态度。
就只差直接说:你们这群人,完全就是看不透生死本质的蠢人,自找烦恼!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
- 夫子之生死,顺应天命,合乎自然。
- 懂得安时处顺的道理,就该明白,生时没什么可喜的,走时又有什么好悲伤的呢?
- 古人把人的死亡看作解脱,好比倒悬着的人,终于被放下一样。
智者的生死观,跟常人完全不同,如果能透彻理解,必然会带来一种更为达观、通透的人生态度。
更多精彩见个人主页。
心智提升,是人生最重要的成长,贯穿一生。
我们的成长目标是:自足、自洽、自在。
我是专注终身成长领域的董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