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任欢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每一项民政政策的落地、每一次民生服务的延伸,都离不开广大民政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积极作为。
5月20日,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5位来自全国民政系统的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分享他们的暖心故事。
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医务科科长黄会青,总是被福利院的孩子亲切地称为“妈妈”。为了让福利院的残疾儿童能健康成长,30多年来,黄会青不仅付出了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还学习了专业的技能和知识。为了让患有罕见病的孩子得到及时治疗,她带队一路攻坚克难,先后认识并诊断了地中海贫血、白化病等罕见病20多种;为了帮助脑瘫儿童实现“走出去,看世界”的愿望,她带队为孩子们定制个性化康复方案,并且日复一日地陪着他们做康复训练。
“在我心中,我们福利院的孩子就像是‘折翼的天使’,我希望能帮他们插上‘隐形的翅膀’,让他们的人生多一点光亮、多一种可能。未来,我将继续做好孩子们的‘妈妈’,和同事们一起为孩子们提供更加专业化、更加精细化的服务,让更多的残疾儿童成长。”黄会青说。
山东省菏泽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吴波,常年为受助人员寻找失散多年的家人,为临时遇困人员提供临时救助场所、护送老人回家,为需要帮助的群众提供帮扶。在他心中,每一件事都需要自己用心去做、用情去感。
这些年,吴波总是带队开展街面巡查、站内照料,联合卫健部门开通绿色通道,为受助人员及时提供医治医疗。冬夏两季救助管理站还要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活动,把救助工作延伸到街头巷尾。此外,设立了临时救助点和快速反应机制,方便受助人员就近就便受助。
“我和我的同事们只是民政战线上数万救助人的缩影。我始终坚信,只要我们肯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我们救助人也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吴波说。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社会福利院护理组长邱丽芸,仍然记得自己2013年来到福利院,面对的是70多位特困供养老年人,他们没有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没有子女赡养,福利院就是他们的家。从那时起,她便明白,养老护理,不仅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心灵与生命的守护。
邱丽芸现场分享了一个故事:福利院有一位高龄的黄奶奶,她双目失明、无儿无女,患有慢性疾病。有一次,黄奶奶因病情加重,拒绝进食,表示自己“年纪大了,不想治了”。听闻此言,邱丽芸先是用医疗手段缓解黄奶奶的疼痛,再用持续的关爱与陪伴化解黄奶奶的心结。半年后,黄奶奶从卧床不起恢复到能自己行走,当她笑着对邱丽芸说“有你陪着,我要好好生活”的那一刻,邱丽芸感受到了这份职业的价值。
上海市闵行区婚姻(收养)登记中心主任聂晶,在现场展示了一张照片。照片的一端,一对年轻的小两口,正看着刚领的结婚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照片的另一端,一对来散步的老夫妻,正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尽显安详。“一对新人、一对长者,从青丝到白发的相濡以沫。我们的工作,就是见证着无数的爱情故事。”聂晶说。
这些年,为了传递更多的幸福,聂晶和同事们会给前来领证的新人们提供手工制作的婚书,还有盖百喜章、非遗剪纸等特色活动,让新人们携手而来、满载而归。“婚姻登记可以延伸到很多特色颁证服务或者非遗体验等个性化服务中。未来,我们在规范婚姻登记服务的同时,将带给当事人更多体验感和幸福感。”聂晶说。
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晓霞,2002年进入民政系统从事社会救助工作。20多年来,李晓霞和同事们走进一个又一个困难家庭,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这些年,为了更好开展社会救助工作,李晓霞总是第一时间开展入户调查和邻里走访,全面、详细地了解困难群众家庭基本情况。当地有一个肢体残疾的低保对象,妻子去世,小女儿患有残疾,大女儿和二女儿同年考入大学。了解情况后,李晓霞为这个家庭量身落实“政策包”,帮两个孩子顺利入学,给这个家庭带去了希望。
“一个个事例、一幅幅画面、一张张笑脸,是我们在救助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精准、快速地送到每一位困难群众身上,为困难群众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这份执着,我们永远不变。”李晓霞说。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