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兰考县三义寨乡白云山村党支部书记陈保超(引题)
播种“致富果”(主题)
河南日报记者 龚砚庆 王平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青竹 实习生 张子悦
因为种植番茄,曾经不起眼的兰考县三义寨乡白云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番茄村”,高品质水果番茄供不应求。短短几年,村民人均年收入从0.3万元提高到3万余元,家家户户住上小洋楼、开上小汽车、住在“公园”里,全村1043户居民全部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而这一切,要归功于他们的“领头羊”——白云山村党支部书记陈保超,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番茄书记”。今年是陈保超返乡的第八年,他的荣誉榜再上新,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又一次站在聚光灯下接受采访,陈保超的初心不变、梦想依旧,那就是他常说的:“让乡亲们的日子都能像番茄一样红火。”
陈保超(中)在番茄大棚里为农户讲解番茄种植管理要点。马青竹 摄
小番茄“敲开”致富门
这几天,陈保超忙得脚不沾地。去北京培训学习、到鹤壁参加观光农业活动、赴焦作云台山与外省种植户交流选种育种……即便日程排得满满当当,他还是见缝插针来到番茄种植户的大棚里,把北京学习的所见所闻向乡亲们传经送宝。
5月16日上午11点,记者在一座番茄大棚里见到了陈保超。此时室外气温已飙升至38摄氏度,陈保超声音略有沙哑,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流,但他依然滔滔不绝,与农户讨论得热火朝天。
乡村全面振兴,是每一位农民翘首以盼的梦想,也是陈保超多年来的愿望。曾经的陈保超一直在外从事建筑业,事业小有成就,也有了一定积蓄。“每次回来,看到还未发展起来的村子,就想为家乡办点事,带着村民共同致富。”这也是陈保超返乡的初衷。
2017年,兰考在全国第一批率先脱贫摘帽。也正是在这一年,41岁的陈保超毅然回到家乡白云山村,接下了村党支部书记这个重担。
上任之后,陈保超与村干部天天琢磨,谋划产业发展和村民增收的门路。他自费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先后6次到山东寿光学技术,请来省农科院的专家测土配方。经过调研论证,他们结合白云山村碱性土壤的特质,定下了发展设施农业、主打盐碱地番茄的种植规划,以产业兴村富民。
然而,追梦路上并非一帆风顺。起初,陈保超多方筹措资金、拿出自己多年积蓄组织修建了第一批共38座温室大棚。正当他决心大干一场的时候,村民们却“退缩”了。很多人担心种番茄有风险、效益不好,承包大棚的积极性不高。
“既然认准了这条路,那就坚持走下去,亏了算我的。”白云山村召开党员大会,陈保超号召村干部和党员带头支持村里产业发展,15名党员承包大棚28座,陈保超承包了10座。
访民情讲政策,手把手教村民种番茄,骑着三轮车拓市场、找销路……在陈保超和其他党员干部的努力下,第一年的收获还不错,每座大棚种植番茄实现净利润8万余元。这下,“要我干”变为“我要干”,白云山村又相继建设了二期、三期温室大棚。如今,全村165座番茄大棚鳞次栉比,500万余公斤的年产量让白云山人在番茄市场上有了议价权。
“让番茄每年吃出不同口味”
产业发展的路子找对了,爱思考的陈保超又有了新想法。“种番茄不能只靠规模大,还要有特色,要打出品牌。”陈保超认定,“果子品质要好,技术、管理也要搞上去”。
只要一有外出开会或培训的机会,陈保超便带着番茄出差调研。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今年参加全国两会时,他拿着番茄四处敲门“取经”,邀请各地代表品尝白云山村的番茄,不断寻找新品种、新技术,为村里的产业发展探新路。
走进村民邓爱荣家的番茄大棚,只见一排排番茄植株长势茂盛,一米多高的翠绿藤蔓上,一串串或青或黄的番茄挂满枝头,个个圆润饱满。
“你尝尝这个,别看长得丑,保证你吃完念念不忘。”陈保超随手摘下一个黄绿相间的番茄,递给记者。轻轻一口咬下,酸甜适中,清爽可口,果然回味无穷。
“这是水果番茄的新品种!”一旁的邓爱荣高兴地介绍,她家承包了两座大棚,年收益一直很好。“这几年多亏了保超书记,教俺种番茄、学直播,一有新消息就跑来。现在大棚管理省事多了,俺老伴在手机上就能操作。”她说。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从种植、施肥、灌溉到收获等各个环节,农业生产都逐步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操作,生产效率和品质大大提高。在外打拼多年的陈保超,很早就关注到“智慧农业”的概念。
在他的推动下,全村165座番茄大棚全部实现了智能化管理。依托数字乡村信息化平台,村民只需点点手机,就可以实现对番茄生长周期各项指标的智能化监控和精细化管理。他还辗转北京、山东、郑州等地,请来农业专家现场授课指导,为乡村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不断创新的种植管理模式,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利用,让白云山番茄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助推当地成为豫东地区最大的集中连片番茄种植基地。“现在俺村的番茄已成功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相信这里的番茄每年都能吃出不同口味,一年更比一年好。”陈保超胸有成竹。
“我们村就是一个大公园”
漫步在白云山村宽阔笔直的柏油路上,道路两旁是一座座颇具现代感的小洋楼,各家各户门前种满了花草和应季蔬菜。这番景色不禁令人感叹,“这就是一个大公园”。
经过几年的产业发展,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让村民富起来,让家乡美起来。”这早已写入陈保超的规划蓝图,也是他这几年最有获得感的事情。
浙江“千万工程”持续迈向纵深,江西横峰打造秀美乡村、绘就幸福新图景……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实践,触动了陈保超的敏感神经,他心里盘算着“也要把白云山村打造得让城里人都羡慕”。他几番带队出省观摩学习,邀请专业人员对本村房屋进行规划设计。召开村集体会议后,白云山村一场人居环境改造工程开始了。
低矮的老式平房被现代化小洋楼取代,抽油烟机、热水器和抽水马桶等家居用品一应俱全;原来的院门、高墙在“一宅变四园”改造中消失不见,家家户户开窗见绿、推门入园、低头赏景、抬头闻香。
美丽乡村也带来了美丽经济。全村已吸引4家企业安家落户,还建成了商业街;白云书院获得重建,白云印象大舞台、乡村会客厅、民宿小院相继建成;集种植采摘、生态科普、休闲餐饮等于一体的研学基地即将开门迎客……
“下一步准备搞番茄的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生产番茄酱、番茄干等,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再做一些石磨面等深加工产品,多渠道为村民创造就业致富的机会。”谈及白云山村的未来,陈保超目标明确、信心十足。说罢,他随即看了下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骑上电动车,又向番茄大棚奔去。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