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过吉林市主城区的好多学校,但吉林二中还没有被当作过主角,其中原因很多,并非“不熟悉”可以一言蔽之。由于好多亲友、邻居、大学同学都毕业于此,我早早就知道二中是吉林市的一所名校,也知道八十年代初这所学校曾连续两年在高考中获得地区榜首。其实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铁一读高中时,个人感觉吉林二中仍是一所很有实力的学校,甚至影响绝对不在毓文中学之下。
据地方史料记载,吉林二中始建于1953年,创立时的名称就叫作吉林市第二高级中学(《吉林市地名志》,另有资料称二中始建时,为吉林省第二高级中学)。七十多年来,吉林二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大名鼎鼎的王泽山院士,就是1954年由二中考入哈军工的。后来又陆续知道迟慧生先生(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关品三先生(吉林大学教授)皆毕业于吉林二中。除了科技名人,我上大学不久,还知道影星杨童舒是二中毕业的学生。
不知学校在当年选址时,是否有“远离闹市,安心学习”的考量,吉林二中的所在地曾是比较偏僻的地方。1963年通车的3路无轨电车,最初也只抵达江南公园,1975年10月,公交线才延伸到二中,并以那里为终点站。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二中所在地尚无繁华可言。乘坐3路无轨电车向南行驶,体育场、五一幼儿园、二中这三站沿途还能看到大片的“田园风光”,呼吸到原野的味道。
当时,二中、师范学院、空军医专都以绿树围绕,成为平地上高耸的“地标”,只不过有了公交站的加持,二中要比其他学校更有地标的风范。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曾途经二中,“遥远”之感一下子在我脑海里得到强化。继而就很感慨某位长辈在六十年代考入二高中时,每天上学放学要徒步往返北大街和二中之间——那是一段多么艰苦的求学历程啊!也就是在当时我发现一些外地来的大学同学,在交谈中已把“师院”当作地标,而我仍在心底固执地将“二中”当作这一片区域的名字。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高新区在江南地区崛起,曾经略显荒僻的“二中”地区虽仍旧未改文教区的风骨,但周边工厂、住宅日渐增多——繁华热闹的气象开始降临在这片土地上。只可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吉林二中在吉林市的影响力大不如前,直至声望被松花江中学反超。2024年,吉林市高中录取分数排行榜上,吉林二中的统招分数线也仅高于朝中和十八中。
有时候世俗的机会并不会垂青那些“过分低调”,远离繁华也往往意味着远离机会。但是吉林二中的繁荣和落寞,在低调和距离之外,一定还有其他主客观因素。好在这世间最永恒的是改变。面对陆离多变的未知世界,我始终觉得古树尚有新芽出,更何况一所学校呢。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邴赫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