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山西大学大同校区将正式迎来第一批新生,这一重要进展标志着山西大学在拓展办学空间、深化校地合作、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作为山西大学“一校两地四校区”发展布局的关键组成部分,大同校区的建设备受关注。近日,山西大学校长黄桂田就校区建设相关问题接受了人民网记者的采访,深入解读了校区的战略意义、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配备、科研布局、就业规划以及未来发展蓝图。
多重战略驱动,深化校地协同发展
黄桂田指出,建设大同校区是山西大学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规划的重要战略举措。大同市作为京津冀向西拓展的门户城市,高铁不到两小时即可通达北京,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突出。当前,大同市正积极建设“环首都太行山算力中心城市”,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低空经济、通航产业以及健康产业,为大同校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产业对接平台和产学研合作机遇。
同时,建设大同校区也是山西大学服务山西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满足山西人民对优质高等教育需求的现实需要。校区的建成将进一步提升山西大学的综合办学实力,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助力山西打造中西部地区优质教育新高地和创新人才集聚地。此外,建设大同校区有助于山西大学构建多元、开放的高等教育办学体系,借鉴一流大学异地办学经验,拓展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四新”学科领航,本硕博贯通培养
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大同校区重点突出一个“新”字,紧密围绕“四个面向”,布局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本科专业设置涵盖网络空间安全、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13个专业,其中2025年首批设置软件工程(网络安全)、人工智能(智能科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7个专业。这些专业以山西大学现有学科为基础,强调学科交叉融合,突出学院、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注重本科专业与研究生学位授权点的衔接,逐步实现本硕博全周期培养。
根据规划,2025年大同校区本科招生规模约为1000人。202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当年拟招收硕士研究生200人左右。到2028年,本科招生规模预计达到110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500人左右,博士研究生30人左右,在校生规模将达到约5000人。
汇聚顶尖师资,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为确保教学质量,山西大学将优先选派校本部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突出的优秀教师赴大同校区授课。目前,已确定7个专业课教师团队和6个公共课教师团队,其中教授127人、副教授154人,包括数十名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的一流专家。
此外,学校将积极争取国家及山西省人才政策支持,定向引进高层次人才,包括高水平学科带头人、行业专家及“双师型”教师。同时,采用“晋阳讲学计划”等柔性引才方式,从京津冀地区及国内外知名高校聘请顶尖学者、实验技术专家及高级工程师,并与地方政府和重点产业企业合作,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参与教学科研项目。
在教学管理上,大同校区设立的7个专业是校本部相关学院的延伸,由校本部6个学院派出专业团队负责日常教学管理,与校本部相关专业实行一体化管理。校区还将与校本部同步共享山西大学的在线课程、同步课堂、智慧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各类数字资源。
布局前沿科研,打造创新高地
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在山西大学大同校区设置新专业的6个学院,拥有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其中国家级科研机构5个,包括光量子技术与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
黄桂田表示,学校将推动这些重点研究机构在大同校区布局发展,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结合大同的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产出更具影响力和贡献度的科研成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大同校区将设立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这是由教育部推动建设的全国第三个新体制研究生院。该研究生院由山西大学牵头,联合兰州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以及敦煌研究院、云冈研究院等研究单位共建,旨在整合国内石窟研究领域的优质资源,加快培养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打造世界一流的石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高地。
此外,山西大学还将在大同校区建设高等研究院,布局前沿科学研究院、生物医药与健康山西实验室、科技考古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围绕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科技考古等科技前沿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抢占科学发展制高点。
深化就业改革,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山西大学始终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同校区将持续深化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改革,精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拓展高质量就业市场,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在招生环节,大同校区布局的学科专业紧密贴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市场缺口,能够精准对接大同产业发展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大力强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开展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加快推进课堂学习与实习实践的有机融合,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在就业指导和促进方面,学校将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完善的就业支持体系,包括政策法规解读、就业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就业能力。同时,学校将搭建行业发展动态与人才需求信息共享平台,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优化职业发展路径,并充分利用校园招聘主渠道,深入落实“万企进校园”计划,开展“访企拓岗”行动,鼓励毕业生投身大同市重点领域和行业,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绿色智慧校园,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大同校区校园建设得到了山西省委、省政府,大同市委、市政府以及山西省教育厅等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大同市将位于平城区和云冈区的两个成熟校园整体划拨给山西大学,占地面积达549亩,并在平城区预留土地675亩,已完成控制性规划调整工作。
目前,大同校区校园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按照2028年在校生5000人规模计算,各项办学指标均达到要求,为教学科研提供了坚实的空间保障。校区学生宿舍按照本科生四人间、硕士生二人间、博士生单人间的标准配置,生活条件优越。此外,校区前期投资3亿元购置全新教学实验设备,并共享校本部丰富的图书资源和数字资源。
未来,大同校区将重点布局新能源、人工智能、文化遗产、智能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四新”专业和新兴前沿交叉学科,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撑新兴产业集群的重要引擎。山西大学将逐步形成多校区一体谋划、一体管理、资源共享,各校区特色办学、协同发展的办学格局。
在校园建设方面,大同校区将根据学科建设需求,适时推进675亩规划用地的校舍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校舍面积22.5万平方米。届时,大同校区校园面积将达到1200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成为特色鲜明的智慧校园、绿色校园、人文校园。到2032年,大同校区在校生规模将达10000人。
黄桂田表示,山西大学大同校区热忱欢迎国内外优秀人才加盟,共同开创美好未来,也热烈欢迎高考考生报考,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新校园里收获知识、增长才干,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