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 假期的南京街头
旗袍女士演绎复古写真
大学生汉服配新潮零食
影院里老IP牵起亲子时光
跨代际怀旧消费图景正上演
“旧街区”焕发新活力
将流量转化为消费力
怀旧消费正以一种独特的姿态
席卷南京消费市场
成为当下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
夫子庙人潮熙攘间,“八零九零小卖铺”如同一扇时光任意门,唤醒80后、90后的集体记忆。年近40岁的孙女士表示:“咸鲜酥脆的咪咪虾条刚触舌尖,便瞬间将我拉回到儿时与小伙伴们一起分享零食的欢乐时光。”
南京市南湖东路特色街区路口的南湖咖啡店以80年代婚房陈设(双喜字、绿漆墙裙、老式风扇等)打造怀旧角落,唤醒中老年群体记忆。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借 “符号化记忆” 成南京 “五一” 接待量第一,春节迎客342.9万人次,比2024年同期增长3.6%。南湖街区靠生活流怀旧日均客流超1.2万,游客停留3.2小时,夜间人流增30%,咖啡店节假日销量翻倍。搪瓷杯咖啡、荷花灯、汉服等 “老符号 + 新场景” 组合,成功将流量转化为消费力。
南京市文旅局市场管理处处长楼钱良表示,南湖街区更新的核心是去景区化,尽可能保留当时当地居民的生活风貌,让怀旧消费自然地融入现代烟火日常;而夫子庙则采取“主题化消费”策略,通过密集的年代符号唤醒集体回忆,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消费空间。二者分别对应“沉浸式体验”与“文化消费”两条并行不悖的城市更新路径,为传统街区的活化利用提供了多元样本。
重构代际情感纽带
怀旧消费成为情感寄托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王宁表示,对于70、80、90后群体而言,怀旧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本能回望,而对于更为年轻的群体而言,旧事物承载的新奇感、历史底蕴所带来的价值感、现实和过去交错的穿越感、产品本身的优质性,是促使他们进行消费的核心驱动力。
南湖东路街边的卤菜店,排队队伍中交织着老街坊与年轻人的身影;零食店内大白兔奶糖持续走俏,系列衍生的大白兔润唇膏、护手霜相继成为爆款;独具民国风情的冰箱贴、年代感满满的手绘帆布包,更让甘愿为个性收藏和文化记忆买单的Z世代爽快付款。
社交平台也为怀旧消费搭建了跨地域跨代际的情感共振场,让怀旧从个人记忆升维成可分享、可消费、可传承的城市文化集体记忆。在小红书上,南湖东路的话题浏览量近200万次,夫子庙的话题浏览量超5亿次。
除此之外,王宁表示,怀旧消费还成为一种有效的心理调节机制,帮助人们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社会中找到情感寄托和精神归宿。在南京新街口金融中心工作的90后白领徐琦琪,几乎每隔一周都会特意绕去南湖吃一碗皮肚面,“儿时家门前的味道,是怎么也戒不掉的馋,吃完一碗,烦恼全消。”
历史感与真实感的共生
让怀旧消费“活”在当下
怀旧消费热潮愈刮愈盛,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怀旧主题店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场景敷衍廉价、商品质量堪忧、受众年龄层单一、单纯依赖情怀营销、性价比低且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引发消费者诟病。
今年初,南京市文旅局等部门联合出台《南京市进一步促进文商体旅展联动提振消费的若干举措》,提出要注重彰显南京特色,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文商体旅发展实际的政策。在强调情感共鸣、保持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基础上,根据地域空间特性提供多元化互动体验,并且产品、体验和功能应随着生活变化和城市发展不断更迭。
夫子庙将 “夜泊秦淮” 意境转化为实景灯影秀,以 “白天市集+夜晚灯影” 打造沉浸文化体验,拒绝符号堆砌;南湖东路以 “街边烟火气+复古咖啡店” 微创更新,保留老街日常肌理,规避 “腾笼换鸟” 式空心化。两者均在潮流基底上融合历史纵深感与生活真实感,让街区成为怀旧消费的 “活背景”,构建不可复制的记忆壁垒。
南京市文旅局数据显示,5月1日至5日南京市接待游客121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53亿元,按可比口径较2024年同期分别增长12.6%和18%。银联商务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南京市文旅消费总额62.4亿元,其中异地文旅消费金额35.2亿元。
楼钱良说:“怀旧不是简单地搬来老家具,而是要让老生活方式‘活’在当下。真正的怀旧消费,是在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间找到契合点,以年轻视角诠释古典气质,在记忆碎片中加入现代解读,让不同代际都能找到共鸣点。”
历史沉淀的街巷与现代商厦交相辉映,构成了南京怀旧消费最生动的注脚,这里没有刻意营造的“回忆杀”,只有将过去的烟火气揉进当下生活的智慧。
你体验过
怀旧消费么?
有没有什么
想与大家分享
欢迎留言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薛晶晶
图片/薛晶晶
编辑/李晓雨
监制/何永鹏 任震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 8831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