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家长,曾在下班后,苦守着孩子练琴,有多少家庭,为了抢一个“牛娃营”的名额通宵排队。

又有多少父母,不惜倾尽半生积蓄送孩子出国,可最后却只换来一句“毕业了,我不知道接下来要干什么”。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鸡娃”家庭突然“断供”了,不是不爱孩子,而是实在供不动了。

更重要的是,他们突然强烈地意识到,自己费劲心思,只是把孩子推向了一个所谓的知识顶峰。

可是却忽略了,让他们如何去走路,如何去选择生活。



01

有位网友说,几年前小区门口各种辅导班和兴趣班成群,这两年突然变得冷清了。

要么关门大吉,要么转型,曾经火得不行的英语班、奥数班、小主持人,如今冷冷清清。

网友不禁提出质疑:“难道现在人都不‘鸡娃’了?”

其实,“鸡娃”这个词出现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但它的历史却早就开始了。

最典型的就是80后家长。

这一代人,是典型的在高考独木桥里杀出来,所以他们深知“教育改变命运”这六个字有多沉重。

等到自己成为父母后,他们下意识地把自己没实现的或者实现了却还不够理想的精英盟,全部压到了孩子身上。



于是,一个孩子的出生,仿佛是个新的家庭项目诞生。

为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很多人选择价格昂贵的国际幼儿园,钢琴小提琴书法画画也都要安排上。

英语更是能早则早,古诗词也是如此,恨不得在幼儿时,就把高中的全部知识塞进孩子的脑袋里。

拼到小学、初中,高中,目标就更明确了,清北复交,出国读研,进入外企或体制内等等。

如果挤不进名校或者大企业,最低标准也是要留在一线国际化大城市。

其实,这种“鸡娃”模式的家长,都有一个共性,他们潜意识会觉得,只要我不断砸钱,孩子就会变得更强,长大以后能飞得更高。

但现实往往很残酷。



很多家庭的教育路上其实早就亮起了红灯,只不过没人愿意承认罢了,孩子没时间玩、没时间睡、也没时间犯错。

他们被塑造成一个又一个标准产品,虽然是不同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可是成长模式都大同小异。

结局就是,犹如流水线生产出的娃,最后却没人愿意要。

02

更让人痛心的是,这些孩子在被精心雕琢的同时,其实也是“内卷”的受害者。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感觉会的很多,知识储备足够多,但其实他们压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小时候的兴趣班,大学和专业选择等等,都是父母帮忙安排,连未来去哪里工作、找什么样的伴侣,也被父母要求着。

十几年的被动接受教育,让他们成了精致的“提线木偶”,一旦断线,就很容易陷入迷茫的状态。

最典型的,就是那些“海归烂尾娃”。

当年出国时,他们是同学和朋友们羡慕的对象,是亲朋好友聚会时的焦点人物。

可四年学下来,家里烧掉几十甚至上百万,回来后却连一份稳定的工作都找不到。

简历上的国外学校,压根没人听过,再一问专业,自己都表达得不清不楚。



父母这才发现,花了那么多钱,可是孩子学会的不是如何独立生活和找工作,而是学会了如何在舒适区里摸鱼。

国外的自由成了脱缰的野马,原本设想中的回国就会拿到高薪的梦想变成了高不成低不就。

而在国内的鸡娃们,也未必好到哪里。

虽然考上了大学,可是毕业就面对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他们发现自己压根没竞争力。

不是专业冷门就是缺乏项目经验,不是能力不足就是根本没有明确的方向。

他们曾被父母认为是人生赢家,如今却成了断供娃,处境艰难又尴尬。

03

其实,问题的核心压根不在孩子,也不在那几十万的教育投入,而在于父母是否真正理解了教育的本质。

说到底,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不是塑造精英,而是激发无限潜能。

你给孩子报再多的班,买再贵的钢琴,都不如培养出他们的自主性和热情。

很多孩子之所以学废了,不是智商不够,而是长期活在父母替他们设定的规则里。

他们早就习惯了被安排,压根不会主动出击。

他们被困在一个又一个标准答案里,却没人教过他们如何面对没有标准答案的人生。

断供的家长,不一定真的没钱了,而是终于醒了。



他们终于意识到,孩子不是投资品,不是展示品,不是走出寒门的工具。

他们也是独立的人,也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

而90后这一代的新手父母,明显更清醒了。

社交媒体上经常能看到这种言论,譬如上不了名校就多吃点,爸爸交钱了的话语。

不是他们不重视教育,而是终于学会了尊重孩子的节奏,他们开始理解,孩子不是非得成为谁,只要活得像自己就好。

04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种误导。

人生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甚至说是一场没有统一终点的越野赛。

在这条路上,谁先跑谁后跑根本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是否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所以,也许我们该问的不是怎么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而是如何让孩子学会奔跑。



如果孩子真能找到方向,哪怕慢一点走,也终将走出自己的路。

曾经疯狂鸡娃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在这个人人都在努力寻求松弛感和自我认同的时代,希望父母能够放下焦虑,用更平和的心态陪伴孩子成长。

也愿更多的孩子,活着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别人对成功的定义,而是学会真正成为自己。

毕竟,不再被供养,不代表被放弃,学会独立,才是真正的长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