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网友:吃尽时代红利不挪窝,却让年轻人扛雷?

今年护士节,不少官媒都把焦点放在了为护士减负/体谅护士这类主题上,这其中最出彩的当属深圳卫健委,其制作的视频“医院怪谈(护士篇)”引发了众多医护的共鸣,在各家五花八门的选题报道中,一篇关于86岁李桂美因“坚守临床一线近70年”的报道,却意外陷入舆论漩涡。


这位曾获南丁格尔奖、自掏20万元设立护士基金、从事护理工作68年的“行业楷模”,在社交媒体评论区遭遇了铺天盖地的质疑。

老护士的传奇履历

看后令人又爱又恨

据了解,李桂美自1958年穿上白大褂,她几乎就把自己钉在了医院里。要知道,那个年代下咱们国家确实条件差,老百姓看病也难,她亲眼见过邻居老人因为没药没医生离世,那时起就铆着劲要学医。

于是,几十年摸爬滚打,她不光跟着国家医疗跑,自己也练就了一身本领。临近退休了,李桂美还带人在抗肝炎一线奋斗,一天干18小时都是稀松平常,困了就在桌子上趴会儿

后来等到岁数了,她也没正式退休,反而发誓要继续留在医院里发光发热。凭着这份拼劲儿,李桂美获得了山东第一个南丁格尔奖,此外还有各种奖状奖章堆了三十多份。与此同时她还将获得的五六万元奖金全部捐献给当地红十字会,另外拿出二十万积蓄支持卫校和护理事业发展。

不仅如此,为了工作,李桂美经常十几天不回家,她的孩子都表示,自己都退休了,当妈的还在“单位”里挂着号。李桂美直到将近70岁,她才脱离临床。此后十几年一直在护理部任职。

这位“活化石”般的前辈,在护士节接受采访时说,“从不让病号找我”,她都是主动上门服务,不仅如此,她还以此要求团队中的年轻医护。

李桂美还自称,自己主动承担春节值班让年轻护士回家团圆。然而,这番表态在年轻护士眼中却成了“道德绑架”。

一番话下来,直接点燃了众人的“火药桶”。

一名护士评论:“法定假期回家本是权利,现在却成了‘恩赐’。我们不仅要替前辈承担一线脏活累活,还要被宣传为‘自愿奉献’。”

医院排班表中,李桂美所在的科室编制长期被高龄护士占据,导致每年至少3名应届毕业生无法入职。

还有相关数据显示,护理专业应届生就业率已从2015年的98%暴跌至2024年的61%,与此同时,全国50岁以上在岗护士达12万人,仅20%仍在临床一线。这种结构性失衡,让年轻护士的“被挤压感”愈发强烈。

李桂美的“占岗”更像是时代下老医护们境遇的缩影,他们还想继续在医院发光发热,然而身体又不允许他们的任性,老一辈不愿意退下来,新一代人又希望尽快的在工作中所有发展,矛盾由此产生。

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次的事件针对的并非是李桂美这个人。李桂美引发的争议说白了是老一辈医护与新一辈医护之间境遇冲突下的缩影。年轻医护被老前辈们挤压下的未来,让大家心头充满了沉重的焦虑与愤懑。而这种情绪,终于在李桂美言论争议中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细数「老传奇」在岗不退的“七宗罪”

老一辈医务工作者,他们被曾经的时代锻造出了极其坚韧、勤劳、顽强的工作模式,所以也希望将这些延续下去,但随着时代变迁下,新一代的年轻人却有了更自我的想法,曾经的那套模式早已不能直接套用,而前辈们早已老去,年迈的身体无法承受“以身作则”,荣誉及层级也不可能“亲力亲为”,如果只剩下说教,确实令人难以信服,此外,前辈们的无法身体力行,却占着编制名额,有的甚至还占着科室主任或许护士长的头衔,这让想要晋升的同行们事业发展止步于前。

下面大掌就细数一下仍在临床奋斗的老前辈的“七宗罪”:

一、占用编制挤压新人发展

高龄医护占据科室编制,导致应届毕业生无法入职,团队中他人无法正常晋升和发展,年轻人被迫成为结构性失衡的牺牲品。

一位匿名护士透露:“很多老前辈早就不干临床了,但编制卡在那儿,新人进不来。我们科室一个退休返聘的老护士,每天就签个到,月薪照样拿。

那种眼看着机会近在咫尺,却永远轮不到自己的无力感,成为年轻医护们最头疼的“看不见的天花板”。

二、责任转移加剧年轻医护负担

老护士看似“经验丰富”,实则将繁琐护理(如呕吐物清理、呼叫铃响应)转嫁给年轻人,形成“道德光环下的责任转移”。

比如,李桂美提的那个“主动找病人”的理念,患者和民众听着好听。但在那些已经忙得脚不沾地、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的年轻护士看来,这话可能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刚结束早上集中换药,黑眼圈还没消,或者刚被难缠的家属骂了个狗血淋头,身心俱疲地准备去吃饭,结果看到前辈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风轻云淡地教你怎么“奉献”,试想,谁能受得了?

三、高调宣扬的基本权益成了“恩赐”

像李桂美主动让出春节值班本来是句体恤的话为例,在大家听来,更像是“职场PUA”。法定假期本来就是天经地义团圆之日,用这种恩赐的口语说出来,将满足这种最基本的权益当作炫耀,还包装成老前辈的“自我牺牲”,简直扎心。

四、占岗不干活却还要配备专人照顾

有一些医院考虑到老前辈们出行不便,所以特意安排专人搬运前辈座椅、安排专人负责开处方和协助使用电脑等特殊照顾,却没想过这不就是妥妥的占用资源吗?在床位紧张、护患比失衡的现状下,仍有一些高龄医护占岗不走。

曾有网友爆料,某省级医院为满足86岁专家“坐诊”需求,每天需3名护士耗时30分钟搬运专用座椅,却因“未妥善安排前辈”被扣分。

五、经验与体力矛盾冲突

从年轻医护的视角看:“每月8-12个夜班是常态,手术室一站十几小时,三更半夜的呼叫铃能把人逼疯。我们处理呕吐物、脓血伤口,还要承受患者家属的辱骂,但宣传片里只拍老医护递棉签的‘温馨画面’。”

日常的脏活累活,医院有几位老前辈们还愿意干还能干?有些老前辈更像是个“倚老卖老”的“老佛爷”,坐在办公室里动动嘴皮子,指点江山,不再亲自下临“战场”,远离那些需要付出汗水与体力的脏活累活,只剩下年轻人根据他们的指令去奔劳。

六、不容忽视的操作失误风险

浙江一位医生表示,他们医院某些科室返聘退休的老医生不会用电脑下医嘱,医院硬是让老医生学了两个月才给排上班,但医嘱还是天天出错,说一回两回三四五六回还是记不住。

还有医生爆料:“我亲眼目睹过,一位80多岁的返聘老中医,老眼昏花,一个处方她说了近四十味中药,学生说处方签写不下了,她才停住。这也太荒唐了,是因为处方签写不下了,她才停止添药,太荒唐了。”

老医护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处理的病例和突发情况慢慢力不从心,精力、反应能力会越来越差,从医需要老医护紧跟时代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但对于很多老前辈们来说,他们的精气神无法再跟年轻时一样去学到老,而且会因为记忆力跟不上引发各种问题,虽然很残酷,但是早晚被淘汰是现实,可很多老前辈们却不想面对现实。

七、老医护凭什么拿退休金+医院工资+绩效三重收入

不可忽略,不同年龄段的时代际遇和资源分配是不均的,很多年轻医护们认为,“前辈吃完了一切,让后辈再无可吃”、“前辈没留下任何遗产,却留了一堆问题让后辈解决”。

而他们干得少,管得多,体力脑力跟不上还占着岗位及编制,每日有无数的问题却还拿着退休金+医院工资+绩效三重收入,这难免让人心生不满,感到不公平。有年轻医生指责老医生:“走路都费劲,为什么还要被返聘拿着高工资占着坑位呢?”

但是不可厚非,老医护奋斗几十年,就算技术下降了,但声望和能力还是有的,许多科室老前辈退休不返聘,科室的病患数量就急剧下降了,我们不看返聘老医护的能力,他们更多起着定海神针的作用。

大掌也希望时代变迁下,老医护也能多多考虑年轻医护的发展境遇和困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年轻人的需求情况出发,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而年轻医护也不要否认老前辈们做出来的巨大贡献,尽量去理解他们“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心态,医患关系已经如此难处了,我们难道还要制造更多的矛盾吗?时代发展遗留下的问题,就让我们交给时间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