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周文静)近日,由江苏省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童亿家教育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徐州市云龙区教师发展中心、徐州市云苑路小学联合举办的2025年徐州市“儿童的语文”系列教研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专题研讨活动在徐州市云苑路小学举行。

活动旨在深入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推进徐州“三新四行动”项目落地,传承与发展“儿童的语文”教学思想,助力教师突破“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难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思辨课堂与常规课堂有什么不同?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如何带领孩子们在语文课堂进行思辨训练?活动中,徐州各区骨干教师分别展示思辨课堂样态:徐州市太行路小学教师任群带来《〈山海经〉里的神兽》,徐州市云飞小学教师陈昊带来《能“看见”的时间》,徐州市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教师祝雪冰带来《无处不在的龙》,徐州市云苑路小学教师陈晨带来《跨越一百年的奇思妙想》,最后是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实验小学教师王海月带来的示范课《城市的标志》。

展示课后,徐州各区骨干教师与教研团队共同交流研讨。“我们应当思考,到底用什么方式才能够推进教和学的共生共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欣歆在现场点评时提出,“老师要跟孩子一起在学习中共同生长、发展,教和学便有了合一、统一的效应。孩子们是未来,我们应当和未来一起,向未来走去。”

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刘春表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突破自我,克服长期教学惯性形成的“思维茧房”。她认为,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有“似客非客,似师非师”的教学境界,淡化自身角色,融入学生之中。

徐州市云龙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部部长黄晓迪表示,学生思维品质与教师的思维品质息息相关。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存在基于经验判断和追求标准答案的惯性,不利于学生思辨力的发展。教师需转变提问方式,提出开放性、启发性问题,帮助学生打开思维,避免追求唯一正确答案。

吴欣歆表示,教师要在刻意练习、整体规划和综合效应三个方面多做研究,将思辨训练融入日常语文教学,从思维类型、能力要素、学习阶段和学习过程进行整体规划,课程推进方式予以综合考虑和设计,提升孩子思辨能力。“从‘我的回答不一样’的初步意识,到提供多种思维工具,帮孩子习得多种思维方式。孩子只有获得了思辨力,才有创新的可能。”吴欣歆说。

作者:周文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