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闵行区,有这样一位77岁的老人:他退休17年,却比在职时更忙碌;他理工科出身,却写下40万字博文;他动过三次手术,却坚持每天伏案写作。他是唐德华,闵行区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一位用行动诠释“退休不褪色”的老党员。
支部里的“定盘星”
2014年,退休不久的唐德华被推选为区人大常委会退休党支部书记。面对平均年龄68岁的28名老党员,他创新提出“三个一”工作法:每月一次主题党日雷打不动,每季度一次实地研学精心安排,每年一次民主评议严肃认真。
在中共一大会址的党旗前,他带领银发党员们重温誓词,声音洪亮得让讲解员惊讶;在组织生活会上,他坚持用PPT讲解二十大精神,手写讲稿字迹工整如印刷体。下雨天,老伴劝他取消学习活动,他却说:“党员学习就像吃饭,一顿都不能少。”最终,12名老党员冒雨前来,会议室里响起热烈的讨论声。
十年间,这个支部先后获评市、区两级离退休干部示范党支部。年轻党务工作者向他取经时,唐德华说:“把简单的事坚持做下去,就不简单。”
博客空间的“银发网红”
2017年的那个春日,成为唐德华人生的转折点。区委老干部局领导的一句“网宣就是新时代的宣讲台”,让当时这个连微信都不太会用的老同志毅然加入“春申晚霞”网宣团。
理工男跨界当写手谈何容易?第一篇博文《那年我高考》整整修改了17遍。为准确回忆1977年考场细节,他翻出珍藏的准考证,连夜打电话向老同学求证。文章发表后,评论区涌现上百条留言,有网友感慨“这就是我们的青春”,有大学生点赞“比教科书更生动”。
自此,他的创作激情一发不可收:在手术后,他用语音输入完成《致敬!白衣天使》;在病榻上,他靠在床头写下《我入党的那一天》。8年时光,300篇文章,90%阅读量破万,多篇被学习强国、《上海老干部工作》杂志、今日闵行等媒体转载。有网友留言:“看唐老的文章,像喝陈年黄酒,越品越有味道。”
行走的“红色播种机”
“唐老师,能再讲讲您在珍宝岛前线的故事吗?”在闵行区启德学校,孩子们围着这位特别的“宣讲老师”。只见他掏出珍藏的军功章,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徐徐展开——1970年冬的一天,部队进驻珍宝岛地区某营地,时任连队文书的他奉命带领连部班战士,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在原始森林里,用热血和身驱守护着一大堆弹药。坚守了一夜,弹药安然无恙,他自己却因寒冷和饥饿引起胃痉挛,痛得在雪地上打滚……
这样的场景已成常态。他带领网宣团开创“四进”宣讲模式:进校园讲党史,用《听知青战友讲父辈的故事》让00后理解长征精神;进社区讲家风,通过《父亲的三次送行》展现时代变迁;进企业讲初心,以《为“官”的责任》诠释责任担当;进网络辟谣言,撰写系列文章驳斥虚假信息。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活动中,他和团员们赴社区宣传和指导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在老年人防诈骗宣传工作中,到公园、社区为老年朋友安装反诈手机软件、传授防骗技巧等。可以说,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唐德华和团员们的身影。
岁月长河中的“拾珠人”
唐德华有个特别的习惯:随身携带笔记本。菜场里听摊主抱怨菜价,他记下民生关切;漫步淮海路,看到沿街的围墙不见踪影,音乐学院对外开放,他写下《把最美的风景留给人民》;甚至住院时护工借他1万元应急,也成就了收获众多读者好评的《护工徐阿姨》。
“好故事就像珍珠,藏在生活这蚌壳里。”为写《闵行公厕升级记》,他连续两周蹲点观察,记录下自动感应龙头、无障碍扶手等21处细节。谈及创作秘诀,他展示书房里200多本剪报:“每天读报两小时,好的标题、金句都收着当养分。”
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正能量的传递至关重要。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又像一股清泉,润泽着人们的心灵。唐德华说:“我们都热爱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空间。我会继续在网宣的道路上,用文字书写时代的壮丽篇章,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