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宁任城区古槐街道关帝庙社区,一群身着红蓝相间志愿者马甲的身影成为街头巷尾最温暖的风景。他们或手持工具清理卫生死角,或走街串巷排查安全隐患,用点滴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更以“责任网格化、平台信息化、管理精细化”的基层治理模式,推动平安建设与社区服务深度融合,为居民织密“安全网”、守护“幸福家”。
志愿力量融入网格 筑牢平安防线
清晨的关帝庙社区,志愿者们已化身“平安哨兵”。在第二张照片定格的场景中,两位志愿者正分工协作:一人手持扫帚清扫路面落叶,另一人俯身用绿色垃圾夹夹起烟头碎屑。看似寻常的环境卫生服务,实则暗含平安建设的“绣花功夫”——清扫过程中,志愿者同步排查消防通道堵塞、电线私拉乱接等隐患,并通过社区“微网格”信息平台实时上报。
“我们每人负责3栋居民楼,每天巡查两次,小到井盖破损、大到违建问题,都要记录反馈。”社区志愿者队长李女士介绍。依托“网格化+志愿红”机制,社区将48名志愿者划分到8个微网格,与专职网格员联动,形成“每日巡、即时报、限时改”的闭环管理,今年以来已累计发现并解决安全隐患37处,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风险止于萌芽”。
科技赋能智慧治理 平台联动提效能
在第一张照片的背景中,“夕阳如画”红色凉亭旁,醒目的“关爱志愿者协会”红旗迎风招展。这一场景映射出社区平安建设的创新实践:线上“智慧古槐”平台与线下志愿服务无缝衔接。志愿者通过手机端随时上传巡查信息,平台自动关联“网格地图”,生成隐患热力图;居民则可通过“随手拍”功能反馈问题,形成“双向互动”。
“上周有居民反映楼道杂物堆积,我们当天就联动物业清理完毕。”社区书记王强指着平台数据介绍。通过信息化手段,社区将平均处置时长从48小时压缩至6小时,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真正让科技为平安加码。
精细服务传递温情 守护“烟火里的平安”
从清扫落叶到宣传反诈,从帮扶独居老人到调解邻里纠纷,关帝庙社区的志愿服务始终带着“温度”。照片中志愿者身后的“李记粥铺”每日为保洁员提供免费早餐,老板笑称:“他们守护社区安全,我们守护他们的胃。”这种“双向奔赴”的温情,正是社区平安建设的底气。
“我们不仅要做安全员,更要做贴心人。”志愿者刘先生边整理“平安宣传册”边说。社区将平安建设细化为“平安夜话”“爱心敲门”等20项特色服务,今年已开展防诈骗讲座16场、特殊群体关爱行动23次。
在关帝庙社区,红马甲与网格线交织成守护平安的经纬,信息化平台与暖心服务编织出共治共享的画卷。这里没有惊心动魄的“大事件”,却在扫帚与簸箕的碰撞声中、在网格员与志愿者的脚步里,书写着“平安建设人人参与、平安成果家家共享”的生动注脚。正如社区广场“夕阳如画”亭柱上的楹联所书——“网格织就平安锦,志愿催开幸福花”,这或许正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最好诠释。
(供稿:济宁市任城区古槐街道关帝庙社区 邹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