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说,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

但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学习压力大、工作压力大,本想着坐交通工具回家的时候能够好好休息一下,但却要面临让座的“风险”。



于是,年轻人说:让座是情分,不让座是本分。

而老年人呢,腿脚不利落、身体状态不好,也想着坐交通工具的时候能够坐下来,但同时,他们也要面临着没有座位的情况。

于是,老年人就说:你不给我这个老人家让座,你好意思吗?以此来倚老卖老。



面对这两种矛盾的情况,该怎么办?

近日,上海地铁上就发生了这样的一幕,5月15号,上海地铁上人满为患,坐上座位的人都在低头玩着各自的手机。

其中,在一个爱心专座上,坐着一位挎着斜挎包的年轻人,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也戴着耳机,低头刷着手机。



等地铁又到一站后,人们下车的下车,上车的上车,在上车的人群中,有一位身着绿色马甲,佩戴手表,手持雨伞的老人。

只见他挤进地铁车厢内后,走向了这名坐在爱心专座上的年轻人身边,要求坐在爱心专座上的小伙让座。

一开始呢,老人说得还算客气,“年轻人,请你让一下,谢谢”。可年轻人正戴着耳机,可能没听见。



看到年轻人没有反应,于是老人将手伸到年轻人的肩膀上,继续说道:“谢谢谢谢”,此时,年轻人依然毫无反应。

不过,从视频中能看出,老人的手看似伸到年轻人的肩膀上,其实有反复勾年轻人的动作,而年轻人也开始皱眉,已经有点不耐烦的感觉了。



可即使这样,年轻人依然没有说一句,也没有看老人一眼,这一下让老人彻底激怒了,质问道怎么回事啊。

旁边的老伴儿知道老人的脾气,也看出年轻人不想让座,于是便拉了一下老人,并表示换一个座位吧。



可没想到,老人甩开老伴儿的手,直接上手就去拉拽那个小伙子,一边振振有词的表示这是爱心专座。

一边又指着年轻人继续重复着年轻人让一下,谢谢的话语,手上继续拉拽着年轻人,还表示自己83了。



一旁的老伴儿怎么拽老人都拽不住,而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拉扯,年轻人一开始都懵了,随后让周边的人帮忙录视频,还表示自己一开始想让座,但他的态度让自己让不了。

老人听到这,更是气炸了,表示:“年轻人让一下我态度怎么了?”然后继续重复说年轻人让一下,年轻人请你让一下等话并继续拉扯年轻人。



两边谁也不肯退一步,都觉得当着这么多人丢不起那个人,最后,老人更是表示要给他这个年轻人“上一课”。

整个车厢里,火药味儿十足,就为了一个座位,闹得鸡飞狗跳的,没多久,视频就被发到了了网上,一瞬间,网友们炸了锅。



有人一上来就骂年轻人,说他没素质,不懂得尊老,坐在爱心专座应优先服务弱势群体,年轻人占用该座位时应主动让座。

更何况老人并不是一下就上手的,一开始老人态度明明挺好的,就是因为这个年轻人装聋作哑才把事闹大的。



后续年轻人还表示自己一开始想让座,但网友表示根本看不到他想让座的想法,这些人觉得,给老人让座是传统美德,没什么可商量的。

不过,也有一拨人站出来力挺年轻人,他们认为老人行为涉嫌侵犯他人权益,倚老卖老,法律可没规定你必须让。



网友指出“让是情分,不让是本分”,年轻人同样有疲惫的权利,而且从始至终,老人看着挺有劲儿,这劲儿也不需要座位坐吧。

而且谁一旦先动手谁就没有理,倘若你听从老伴儿的话换一个人,后续也就不会发生那么多事情了。



可接下来,竟然有网友指出,这位老人退休金上万,日子过得可滋润了,这消息一出来,人们开始嘀咕了:一个退休金这么高的老人,怎么就为了一个地铁座位跟年轻人死磕呢?

“倚老卖老”、“占便宜”的帽子唰唰地就扣上去了,就在网友们仍在评论区怼天怼地的时候,上海地铁就此事进行了回应。



上海地铁指出,地铁的爱心专座目的是倡导大家礼让,照顾有需要的人,但爱心专座并非是强制性的,让不让座全凭自觉和个人情况。

尊老爱幼,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讲究的是双向奔赴:年轻人敬重老人,老人也要体谅晚辈。



可在现实里头,这幅画面有时候挺别扭:有些老人觉得年纪大就是资本,提的要求超出了界限,有些年轻人呢,对这老一套的传统美德,有点不太搭理。

地铁让座这事儿,说到底就是社会心态的一面小镜子,在城市生活节奏这么快,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老一代和年轻一代因为想法不一样、沟通方式不对付,很容易就擦出火星子来。



这事儿也让大伙儿重新琢磨起“爱心专座”到底该怎么看,设这玩意儿的本意挺好,就是想倡导大家多点关爱,给有需要的人行个方便。

它靠的是我们每个人心里的那杆秤,不是板上钉钉的强制规定,可当这个倡导撞上活生生的个人,撞上各种复杂情况的时候,怎么平衡这规则的“软性”和人情的“温度”?



如果仅仅因为你坐得离“爱心专座”近一点,就必须无条件给老人让座,那是不是也剥夺了那些可能同样累得不行、或者身体有我们看不见的毛病、也想喘口气歇会儿的年轻人的权利?

这场风波闹到现在,留下的不该只有互相指责、一地鸡毛,地铁车厢里那点儿小摩擦,最后演变成了一场关于道德、权力、网络行为底线的大辩论。



它提醒我们,讲传统美德没错,但也不能忘了每个人在法律框架内的正当权利。

参考资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