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他45岁就退下来了,别人是因为年龄,他是因为命。

打了一辈子仗,身上埋了几十块弹片,活到90岁,最后火化完,家里人用磁铁从骨灰里吸出来28块铁疙瘩。

没有评上将军,也没混个高官头衔,但他的这辈子,值了。

刘竹溪这个人,年轻时候是个文人,带着书卷气上了战场。1938年那年春天,山东那边打得厉害,他丢下书本,穿上军装,跟着八路上了前线。

刚开始谁都觉得他是个白面书生,不懂打仗。

可战场不认人,那是真枪实弹的地方,谁能留下来,谁就有资格说话。



两年后,他当了连指导员,刚上任就有人背后嘀咕,说这么个没见过血的文气人,怎么带兵?他不吭声,在淄博那仗里直接上了战场,带着兵冲进了魏家堡,八颗手榴弹一颗接一颗地扔,第八颗刚出手,右臂中弹,血哗哗流。

他硬是没往后退一步,还继续指挥。

那仗打完,他的伤还没处理,医护兵拿着碘酒纱布从伤口穿过去,他死咬着牙,一声没哼。

从那以后,没人再说他是“文化人”了,大家都服了。

他就这样一路升上来,带兵、打仗、扛伤,每一仗都不是混过的。

1942年扫荡最猛的时候,他当了营长,带着部队在山东三县交界那块儿打游击。



那时候敌人精,扫荡一来就是一百多号人,他搞了个沾利滨游击大队,自任大队长,白天打游击,晚上动员老百姓,哪怕是粮食紧张,也能把部队拉起来。

他不光打仗,还会用人,谁擅长干啥他都心里有数。

抗战打完了,内战又来了。

他没休息,继续跟着华东野战军南征北战,豫东、济南、渡江,场场都有他的名字。

济南战役那场最凶,敌人死守工事,他带着部队强攻,冲在最前面,一枚炮弹在他身边炸了,后背和双腿都被炸开,他倒下前还喊着“继续冲”。

那次他是被战友抬下来的,昏了好几天,医生从他身上抠出来三十多块弹片,没法取的还有二十多块,就那样留着,埋在肉里一辈子。



人醒来的第一句话是“济南拿下没?”听说打赢了,他才闭眼休息。

这人就这样,命悬一线都想着仗。

新中国成立后,他没退下来,转去做炮兵建设。

当时仗刚打完,啥都缺,兵没训练,武器也不齐。

他不嫌累,天天钻训练场,亲自写教材,搞演练,手把手教。

他说过一句话:“平时练不出真本事,战时就吃亏。”后来朝鲜战争爆发,他本来准备带着炮兵队上前线,最后因为身上的老伤犯了,没去成。



可他没歇着,留在后方照样天天练兵,抓得比前线还紧。

1955年他被授予上校军衔,按理说以他的战功,早该晋升。

可1959年那次军衔调整,他没升上去。

不是没人提,是他身体实在不行了。

弹片常年折磨,内脏也受影响,组织上看得清,怕他扛不住高强度工作,他也没多说什么。

1965年,他退下来,开始休养。



那一年他才45岁,别人正当年,他却已经被病痛折磨得不成样了。

肝硬化、结肠癌、肺癌轮番上阵,医院成了第二个家。

可他从不抱怨,每次去医院,总是自己走进去,不让人搀。

他退休那45年,是真正的“疗伤”岁月。

别人退休是享福,他是跟病魔较劲。

医生说他身上的弹片影响了身体代谢,不动还好,一动就疼。



他常说一句话:“我这身上的伤,是战争留下的债,得慢慢还。

2010年春天,情况恶化,他住进南京军区总医院,知道自己撑不了多久,提前安排了后事:不办追悼会,遗体捐献,骨灰三分,一份南京军区留着,一份送回滨州革命老区纪念园,还有一份交给上海的弟弟。

临走前,他说得很清楚:“我这人,没啥大成就,也没啥亏欠。

家人整理骨灰的时候,用磁铁一吸,吸出来二十八块弹片。

每一块都不小,全是他打仗时留下的。

这些东西没写进档案,没挂在墙上,也没人给发奖章,但它们就是实打实的证明。



他一辈子没当上将军,也没进高级指挥层。

可谁都知道,他是拿命拼出来的。

战争结束了,奖章发了,但他那身伤一直带到棺材里。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

参考资料:

《山东抗战人物志》山东省地方志编委会,2015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资料丛书》解放军出版社,2008

《济南战役纪实》军事科学院编,2002

国家档案局公开档案《刘竹溪抗战事迹汇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