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澜昌
在沉默和容忍持续数月之后,法国总统马克龙、英国首相斯塔默、加拿大总理卡尼终于在国际舞台上对以色列政府发出了一道罕见的政治警告。2025年5月19日,这三位西方领导人联合发布声明,强烈谴责内塔尼亚胡政府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及其对人道援助的封锁。他们用上了“丑闻行为”这样的表述,并首次警告称将“不再袖手旁观”,甚至暗示将采取“具体的措施”。这番话,不仅在全球政坛掀起波澜,也让内塔尼亚胡陷入前所未有的国际孤立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联合声明不仅止于道义上的表态,更包含了战略性承诺。马克龙、斯塔默和卡尼明确表示,将推动承认巴勒斯坦国,并愿意与其他国家一起推动“两国解决”方案。这一姿态,与过去西方在巴以问题上的“平衡姿态”形成了鲜明反差,也预示着一种政策转向:西方不再一味默许以色列“以自卫为名”的极端军事行为,而是开始将平民福祉、人道主义法则作为政治边界条件摆上谈判桌。
联合声明所指的“丑闻行为”,并非危言耸听。以色列在加沙北部展开的全面攻势、持续封锁救援通道、对平民区的轰炸,都已经被联合国和多家国际人权组织认定为可能构成战争罪。5月19日当天,加沙贾巴利亚社区厨房外的人群争抢食物的画面,成为西方媒体的头条。骨瘦嶙峋的儿童、流离失所的母亲、面无表情的老人,他们不是哈马斯,而是战争中最无辜的承受者。
三国领导人也没有回避哈马斯问题。他们谴责哈马斯在2023年10月7日劫持人质的行为,并要求立即释放所有仍被扣押者。这一表述显示,西方仍保持对哈马斯“恐怖主义”定性的态度,同时试图把人道主义危机与政治目标区分开来。然而,正是这种“平衡批评”的策略,也让部分批评者质疑:西方此举究竟是出于对巴勒斯坦人民的真正关切,还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地缘政治重构寻找道义筹码?
事实上,在这份措辞强烈的声明背后,是三国国内与国际层面双重压力的集中体现。马克龙在法国面临着左翼与穆斯林选民对其中东政策的长期不满,尤其是在去年法国街头频繁爆发支持加沙的游行之后,他的立场不得不逐步向人道立场靠拢。斯塔默作为新上任不久的英国首相,其工党内部分议员长期以来谴责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党内左翼和草根组织的情绪日渐高涨。而加拿大总理卡尼虽然政治基础偏温和派,但在前任特鲁多多年对以色列“失语”的背景下,也不得不面对选民日益强烈的反对声音。
再加上国际舆论的持续发酵,西方媒体对以色列封锁加沙的猛烈批评已无法再被政府忽视。《纽约时报》《卫报》《世界报》等主流媒体已经从最初的中立报道转向越来越多地关注平民苦难,社交媒体上大量以色列轰炸后的视频图像也在改变着普通公众的态度。这种道德压力转化为政治能量后,终于迫使三位西方领导人“动笔”。
不过,最关键的问题是:他们会采取什么“具体措施”?所谓“不再袖手旁观”,是否仅停留在话语层面?历史已经多次证明,西方政要在巴以冲突中发表“强硬声明”早已屡见不鲜,但真正愿意制裁以色列、停止军援、或是在联合国动用否决权制衡美国的行为,几乎未曾出现。因此,如果这份联合声明没有后续动作,它将迅速沦为一纸空文,甚至可能被内塔尼亚胡反转为“政治干涉”的借口。
内塔尼亚胡政府当前的处境显然不妙。以色列内部抗议不断,针对政府军事冒进政策的批评愈演愈烈;联合国对其封锁人道物资表示谴责,国际法院正准备对以军在加沙的行动展开进一步调查。而今连昔日最坚定的盟友法国、英国和加拿大,也开始疏远,内塔尼亚胡的外交资本正在快速缩水。过去他还能靠美国的无条件支持为自己撑起保护伞,但拜登政府在大选年顾及民主党内部反战派声音,也不再像以往那样放任以色列“为所欲为”。
以色列当局至今仍强调自卫权,声称必须彻底摧毁哈马斯,保障国家安全。但正如这份联合声明指出的,“以色列的回应完全不成比例”,更像是一种集体惩罚,而非精准反恐。在一场几乎没有时间表、没有底线的围剿行动中,无数巴勒斯坦普通民众沦为“附带损伤”,而内塔尼亚胡所承担的法律与历史责任也将日益沉重。
未来几周将成为观察西方是否“动真格”的关键窗口期。如果三国真要兑现声明所言的“具体措施”,那么他们可能采取以下几种路径:一是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更严厉的停火决议;二是中止对以色列的部分军事技术合作或出口;三是联合更多国家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地位,改变当前联合国体系下的“观察员”状态。这些措施将真正撼动以色列目前在国际体系中的豁免地位。
但同样必须警惕的是,这些举措也将面临美国强硬阻挠、以色列内部极右派反扑、以及中东局势全面失控的风险。对于马克龙、斯塔默和卡尼来说,这不仅是道德选择,更是一次外交赌博。他们是否有足够的战略耐力与政治意志,来推进这一新路线?这是留给未来的真正问题。
这次“不会袖手旁观”的表态,或许标志着一个新纪元的起点,也可能只是西方良知在新闻镜头下短暂的闪光。加沙的战火依旧,废墟中的呐喊仍在,问题不是谁说了什么,而是谁将真正去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