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哈巴格希街道达尔罕社区华城小区,一栋居民楼前的绿化带里,新补种的树苗错落有致,枝叶在微风中舒展。不久之前,这里还因为树苗补种问题引发居民担忧,如今,这一矛盾已悄然化解。矛盾化解的背后,是达尔罕社区“乡贤”服务联盟工作室的功劳。
乡贤贴心解难题
小树苗里见温情
今年4月,华城小区启动绿化带补种补栽工作时,居民发现新购树苗过高,担心补种后会影响楼层采光。“议论”传到“乡贤”解纷团团长田贵树耳中,这位曾担任乌兰什里村五队队长,现任达尔罕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的区人大代表立即行动,组织居民实地查看,并协调相关部门调整方案。
“小树种中间,大树挪外围,既美观又不挡光。”经反复沟通,矛盾迎刃而解,“议论”销声匿迹。田贵树说:“群众信任我们这些‘老面孔’,我们就得把事情顺利解决了。”
从“树苗之忧”到“和谐共治”,这样的场景在达尔罕社区并不罕见。
达尔罕社区党委一直在探索服务群众的好路径。近期,达尔罕社区在大力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学习借鉴“三分吸附法”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乡贤”服务联盟工作室,组建了“乡贤”解纷团、“乡贤”富民团、“乡贤”暖阳团、“乡贤”自强团、“乡贤”妈妈帮5支服务队伍,将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办成“暖心实事”。
专业熟人促和谐
基层治理有妙招
“乡贤”服务联盟工作室整合了原村支书、村(队)长等有影响力的转移农牧民和“三官两师”(法官、警官、检察官、律师、社会工作师)“两代表一委员”等多元力量,形成了“熟人社会+专业思维”的特色模式。
“过去社区调解矛盾主要靠社区干部,干部讲政策讲道理,群众可能觉得‘不贴心’。现在的‘乡贤’服务联盟用群众做群众工作,‘乡贤’们用接地气的方式方法说理,用专业知识定纷争,群众更信服。”达尔罕社区党委书记白宇介绍道,工作室的创立初衷是让问题“在家门口解决”。
翻开“乡贤”服务联盟的工作清单,可见精准化与分众化:解纷团专攻纠纷调解,富民团为转移农牧民链接就业岗位,暖阳团每月给孤寡老人过生日,自强团为残疾人提供心理疏导、就业帮扶等帮助,妈妈帮则关爱着少年儿童。居民郝大姐感慨:“家里困难有人帮助,孩子放学有人辅导,连找工作都有专人指导!”
制度温度齐护航
激活服务内生动力
为确保服务长效化,“乡贤”服务联盟工作室制定了科学的工作机制:每月定期召开“乡贤”服务联盟工作室成员会议总结工作;建立居民服务反馈渠道,及时收集居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定期组织“乡贤”服务联盟工作室成员参加业务培训;将服务时长纳入志愿服务积分体系,可通过“博爱超市”兑换志愿积分,对在服务中表现突出的“乡贤”成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服务成果定期公示接受监督。
法律工作者参与调解物业纠纷时,既讲情义又守底线;富民团为转移农牧民进行培训时,既教技术更提振信心;暖阳团每周探访独居老人,既暖人心又保安全。白宇书记介绍道,“乡贤”服务联盟工作室不像以前坐等群众上门反映问题,而是主动摸排、精准服务,让“服务跟着需求跑”。
记者了解到,“乡贤”服务联盟工作室的规划明确,短期建立“乡贤智库”汇聚能人,中期开展培训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长远打造可复制推广的“枫桥经验”草原版。白宇书记信心满满。如今,越来越多的“能人”申请加入“乡贤”联盟,更多的居民正在从“被服务者”转变为“服务提供者”,社区矛盾发生率显著降低。正如“乡贤”服务联盟工作室的标语:能人乡贤搭把手,暖城邻里更和睦。
(文:宗佳宁 图: 宗佳宁 哈巴格希街道达尔罕社区)
编辑:李仙渝
校对:金华丰
审核:李臻昊 王芳
终审:纪杰峰
声明:康巴什区融媒体中心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康巴什发布》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