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们提到徽州,是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是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然而对古人来说,这一重重山却是困住徽州人脚步的最大障碍,于是有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的说法。



所幸山虽封闭,水却开放,徽州境内水多,不仅有母亲河新安江,还有遍布各处的大小河流,水路成为当地人和外部沟通的最好方式。有水便有桥有舟,也有了水坝,众多水坝中最出名的一座就是渔梁坝。



渔梁坝位于歙县南门外的练江上,练江水流湍急,涨水时常常淹至歙县城池内。为治理水患,唐代时人们在江上垒石成坝,用以缓流蓄水,此后历代都有重建重修,经风雨仍屹立不倒,至今已近1400年历史。



渔梁古镇就是随着渔梁坝而兴盛起来的。水坝建成后,船只不能通过,货物必须在此转运,坝下的水域就成为停船的最佳之所。当地特产从此处出发运往各地,本地人需要的日常物资、生活用品等也从远方运至小镇,镇子成了商人、船员、游客的歇脚地,人气大增。



如今走在古镇里,依然能看到明清时期的留下繁华,悠长的街巷两侧店铺林立,有在老店之上新开的茶馆、咖啡馆或民宿,也有遗留几十甚至上百年依然没换掉的招牌。新旧同在一处,仿佛是隔着时空的交汇。





古街上的“狮子桥”始建于唐代,形如亭子,木头看上去已有些腐朽,却依然有着挺拔的姿态。



镇外练江上就是渔梁坝,10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放到如今依然让人觉得身心震撼。坚硬而巨大的花岗岩条石以蝶状石锁进行连接,是坝体坚实稳固的“秘密”之一。



坝体分为溢流坝、石质滚水坝和拦水坝三部分,可以调节水位、防洪泄洪,同时也便于货物装卸,最初人们建造水坝时思虑得相当周全。





最难能可贵的是历经千余年的渔梁坝没有被时光和世事摧毁,依然在工作,依然保留着从前风貌。站在坝上,练水奔泻直下,震耳欲聋的水声仿佛来自遥远的大唐。





夜晚走进古镇,总会被一屋温暖的灯光吸引,咖啡馆、民宿、文创店等静静开在月光下,让人有种错觉,仿佛推门而入就会穿越时光走进一段过往。



老物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渔梁鱼灯。渔梁古镇的鱼灯曾随徽商船队远行,商人借“鱼跃龙门”祈愿行商平安。



后鱼灯制作出现断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老船工口述中才又还原其技艺,再现龙鱼共舞的盛景。这一盏鱼灯灭了又明,承载的是属于渔梁古镇的故事,也是一代代人的传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