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具间轮换用餐,在商场走廊蹲坐避人,在厕所隔间席地小憩”,最近,“保洁员没有休息场所”的话题,冲上社交平台热搜,网友们发布的帖子中,全国许多公共卫生间的最后一个隔间,总是锁着门,里面堆放着衣服鞋子等个人物品,这些角落其实是保洁阿姨的休息室。


这段时间,记者走访多个公共场合,保洁员们到底在哪休息?

在浦东某商场的女厕工具间里,保洁员张阿姨蜷缩在不到2平米的狭小空间内,身旁堆着拖把、衣架和水壶。这里是她在每天14小时工作中唯一的“休息站”——从早8点到晚10点,除了短暂用餐,她必须随时待命。

“我刚刚吃过饭才来的。”张阿姨疲惫道:“不能脱岗,吃饭四十分钟能离开,客人少时坐三四分钟。”

静安区的这条人气商业街上,公共卫生间的保洁员李阿姨,所谓休息也就是找个窗台靠一会。“中间活儿干完想坐会儿,没地方坐,走道窗台上靠一会儿。”


不少医院里,保洁员更是需要随时提着垃圾袋准备清洁,最多也就是旁边管道房、机房里,歇个几分钟。“没地方休息,哪儿能坐就坐会儿。楼上楼下跑,受不了。”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保洁员每天工作时长十来个小时,卫生间里逼仄的工具间、管道房,已经是最实用的休息场所了。也有一些商业体,会在地下室里给保洁员配置休息室,但不少保洁员却表示,不敢用或是用不上。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商场虽在地下室设置休息室,但往返需7分钟,实际休息时间被压缩至20分钟。


因为凡是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对保洁员的要求通常都是随时打扫,不能离岗。“不能离岗,上厕所久了都要被叫,工具间勉强歇脚。”

那么,这类公共场所,到底是否有可能给保洁员,在工作区域附近就近设置休息场所呢?记者也向部分医院和商场进行了咨询。某医院客服称:“阿姨是来干活的,没休息室。”商场物业负责人坦言:“地段贵,仓库要出租赚钱”。


事实上,《宪法》《劳动法》等多部法律都有相关条文,要求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而这两年,社会更是一直在呼吁,要重视对于一线员工的休息保障,包括工间休息权利的保障。上海也将建设改善一线职工的工间休息室,列入了实事项目。轨交2号线南京西路站保洁员鲁艳和告诉记者,他们有个休息室,做好卫生就能上去坐10分钟、8分钟,很满足。


150路公交车终点站旁的这座公厕,也对门口保洁员的6平米管理间进行了改造。公厕保洁员邓先平感慨道:“现在空调、微波炉、冰箱都有,打扫好了又能来休息一会儿。”

闵行区古美路街道总工会主席林杰说:“保洁员岗位不能擅自离开,考虑岗位需要,我们在休息间投资,配备热水壶、微波炉等设施。”


而根据记者的调查,也会有一些场所,虽然设置有保洁员休息室,但实际利用率却并不高。在专家看来,保洁员的困境,并不只是靠一间物理的休息空间就能解决,对于动辄需要连续在岗十几小时,且不允许离开岗位的保洁员们来说,更重要的,其实还是确保他们能享受到正当休息的权利。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余飞跃就建议,应当深入调研保洁员真实需求,制定人性化方案,平衡企业与劳动者利益。例如改造传统厕所工具间设计,通过增强空间独立性等措施实现双赢。

一件事情能够被看到,就是好的开始。可喜的是,在上海,保洁阿姨的困境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工会看到并一步步改善。的确,每份职业都需要一个休息空间,这是一个劳动者基本的权利,这是对一线劳动者的尊重,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

看看新闻记者: 刘奕宁,张羽飞,张艺宁

编辑: 王苓峰,张予洋

责编: 李吟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