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中国人常讲“富不过三代”,背后有无数血泪教训作证。
所谓“一代拼命,二代守成,三代败光”,这规律因何而来?
祸根不在风水、命运,而在家门之内。
东汉窦氏家族:骄横跋扈,自毁基业
窦氏家族作为皇帝倚重的功臣之后、后妃之家,权倾朝野。
窦宪是窦太后的亲兄弟,靠着平定北匈奴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大将军,风头一时无两。
窦氏子孙嚣张跋扈,不懂得居安思危,在朝堂上翻云覆雨,在民间作威作福。
窦家的家奴公然在街上抢人妻女、掠人钱财,把洛阳城闹得乌烟瘴气。
官府噤若寒蝉,有人状告窦家也不敢秉公执法。
百姓避之不及,一看到窦家车马过来,能躲多远就躲多远。
最离谱的是,他们连皇族都招惹。
窦宪看中沁水公主的一处庄园,直接压价购买,就差明抢了。
公主敢怒不敢言,只能忍气吞声。
后来汉章帝外出巡视、游玩,住在公主的庄园,这才发现庄园已经被国舅窦宪给“吞了”。
章帝询问情况,窦宪就威胁他人不许说出实情。
后来章帝还是知道了实情,当面斥责窦宪,窦宪竟还谎称是向公主借的。
章帝气炸了:你连皇室的地都敢抢,老百姓的你不是更不放在眼里了?
虽然章帝碍于窦太后,没有直接治罪,但从此就给窦氏一族打上了一个大大的红叉。
可窦家人并没有察觉到危险信号,想着皇帝没有惩处,反而更加得意忘形。
仗着宠信,窦宪和亲信们谋划发动政变,企图谋杀年幼的汉和帝刘肇。
结果风声走漏,刘肇以雷霆手段先发制人。
曾经的扶风窦氏,东汉第一权贵家族,几天之内就落得个“一锅端”的下场。
沈万三家族:炫富招祸,批逆龙鳞
沈万三家族,江南巨富,富到什么程度?史载其“资巨万万、田产逾吴下”。
明洪武初年,朝廷下令重修长城,三分之二的开支都由沈万三一人承担。
随后南京城动工,他包办了三分之一的修建任务,结果比皇家承办的那一段修得质量还好。
不仅毫不拖延,还提前完工,毫无困苦,仿佛这点花销对沈家而言不过是洒洒水。
朱元璋心里多少有些不满,但毕竟是为国出钱出力,也不好说什么。
可沈家却丝毫不知收敛,城墙一竣工,沈万三竟提出要代替皇帝犒赏三军——
每人一两银子,几百万两银子,掷金如土。
朱元璋出身贫寒,对于江南的这些富商一直心有芥蒂,甚至是嫉恨。
他曾写过一首打油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及江南富家翁,日高丈五犹堆被。”
沈家的这番举动,深恐“民富敌国”的朱元璋看在眼里,怒在心头。
沈万三早年资助过张士诚,本就令朱元璋不满。
如今光是一副富可敌国的架势也就算了,沈万三竟然还如此张狂,提出要犒劳军队。
朱元璋当即动了杀心,认定这是图谋不轨,有意作乱。
幸亏马皇后出面求情,才改判发配云南、充军流放,家产也被充公。
从此,沈家财富散去,声望也一落千丈,昔日的江南首富,最后成了史书中的警世寓言。
皇商王惠民家族:倚权谋利,债台高筑
王惠民家族,是清代最典型的“皇商家族”。
从康熙中期开始,靠着“内务府包衣”身份,拿下长芦盐业引地,专营铜铅人参。
到乾隆朝,王家每年食盐销售1700万斤,利润高达五万两白银。
三代人下来,钱是越赚越多,贵族官员越结交越多。
王家对财富越来越不知满足,赚钱的手段也越来越见不得光。
他们开始大量私卖余盐,借此赚了上百万两的“灰色收入”。
饶是这样,三代人的积累,也没能挺过一个不会做生意、只会败家的孙子。
按理说,如此巨大的财富,光是子孙挥霍,也不至于很快就败光。
可别忘了,王家的这条发财路,是倚仗着背后的权势才能畅通无阻。
上面给你“开绿灯”,你总不能“只吃不吐”吧?
赈灾要钱,王家得冲在第一个;兵饷短缺,王家的银票得随用随到。
而当朝廷换了个不吃那一套的盐政准泰,王家的财路也就断了。
走投无路的王家,竟然还想着诬告准泰。
却不料准泰把王家的种种罪行,直接摊到了乾隆面前。
虽然碍于其背后的“关系网”,乾隆只象征性罚了几十万两,但这足以让已经走下坡路的王家元气大伤。
最后,债台高筑、盐业垮塌,几年间,皇商资格被撤,欠债上百万,王家以破产收场。
“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富不过三代”的命运,在历史中一再应验。
所谓“一代干、二代看、三代败”,正是如此。
生在蜜罐中的子孙后辈,未曾尝过风霜雨雪,却早早学会了奢靡享乐。
既无能力,又无德行,没有生财的本事,只有挥霍的本事。
骄奢淫逸,不知收敛,再遇上大环境的风向变化,连退路都来不及找。
于是,盛极而衰也就在所难免。
这不是运气使然,而是规律使然。
正如李商隐所言:“成由勤俭破由奢。”
而有远见的家族,亦可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如文正公范仲淹,深知居安思危之道,一生克己奉公,家风严明。
最终换来的,是子孙昌盛、世代不衰的佳话。
再如曾国藩,一语道破家败之因——“奢、逸、骄”三字,正是无数豪门衰败的病灶。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一个人、一个家族,若想长久立于不败,唯有守德知戒、居安思危,方可行稳致远。
参考资料
范晔:《后汉书》
王永平:《论六朝时期陈郡谢氏的家风与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