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5月19日,印尼总统普拉博沃·苏比安托对泰国展开了为期一天的国事访问,这是印尼总统20年来首次到访曼谷。访问虽值雨中,但气氛却不冷淡,因为这场看似寻常的礼节访问,实则在东南亚地缘格局悄然起变之际释放出重要信号:印尼与泰国正式将双边关系升级为“战略伙伴”,并公开表态将加强经济合作与防务协同。这不仅标志着两国关系的阶段性跃升,也反映出区域国家在中美博弈加剧、缅甸危局失控、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的现实考量和战略应对。
普拉博沃上台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印尼的“大国角色”定位,从海洋强国到中立调解人,其言语中的“全球南方自信”日益上扬。而此次访问,则是在象征意义与实质内容上双双落地。与泰国新任总理佩通坦·西那瓦共同检阅仪仗队后,两国正式宣布“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以庆祝建交75周年为契机,展开多层次、多维度合作。如此操作,绝非走马观花式“纪念仪式”,而是一次地缘政治布局与外交方向的明确信号。
首先,经济互联互通被推上优先议程。印泰两国均为东盟第二与第三大经济体,过去虽有合作,但一直缺乏明确的协同规划。而今双边公开宣布扩大贸易、深化投资合作,显然意在借助区域经济整合趋势打造“东盟内部稳定供应链”。这在RCEP框架生效、区域供应链寻求“去敏感化”的大背景下具有实际意义。两国同为制造业与农业大国,既可以在食品安全、农产品加工方面互为补充,也可在新能源、电动车、电池等新兴产业进行技术与资本对接,借机分摊对欧美及中国市场的依赖压力。尤其在电动车产业方面,印尼作为镍资源大国,泰国则是全球日系车企的东南亚集散地,强强联手有望打破被日韩主导的产业路径依赖。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并非经贸条目,而是“防务安全”内容的显著提升。在印尼总统亲自对外宣告的讲话中,“加强海上安全合作、反恐、网络安全、联合军演、防务工业协作”等关键词出现频繁,几乎覆盖了东南亚安全体系中最敏感的五大领域。这表明两国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警务合作或边境管控,而是试图在安全战略层面实现同步。须知,泰国是美国的传统盟友,而印尼在南海问题上态度日益趋强,此番防务对接,既可能成为某种“去美军事依赖”的尝试,也可能是在美中之间寻求新型安全平衡的筹码。与此同时,泰国政府亦表示将加强两国警察力量在打击网络诈骗、跨国贩毒和人口贩卖方面的配合,实质性回应了东南亚“诈骗产业链”泛滥、区域执法失能的问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印尼此次公开肯定泰国在缅甸危机中扮演的“建设性角色”,明确支持泰国在东盟内部推动多方接触与和平调停的做法。这一表态并非客套,而是对“东盟五点共识”长期停滞不前局面的现实检讨。自2021年缅甸军事政变以来,东盟在处理危机方面始终步履维艰,一方面是缅军政权的刚性拒绝,一方面是各国自身立场不一,使得共识沦为纸面文件。此次印泰共识的背后,折射出区域大国正在尝试摆脱“东盟共识迷思”,以“先行合作”替代“集体拖延”,也许暗示着一种“核心协调小组”的雏形开始显现。
缅甸战火未息,叛军与政府军多线开战,数以百万计的难民流散邻国,数万平民死于冲突或困于网络诈骗圈套。在此情势下,泰国积极推动“缅甸对话平台”,不惧西方对其“接触军政府”的批评立场,显示出其外交方向的现实主义转向。印尼此次公开肯定泰国在缅甸事务中的“桥梁作用”,事实上也表达了对以西方干预逻辑主导的缅甸问题解决路径的不信任。这对东盟整体战略自主性是一种提振,但也暗藏挑战,即在缺乏一致性立场的区域组织中,若有国家率先突破僵局,是否会引发内部裂解或权力重组?
当然,印泰深化合作并不意味着两国将全面“结盟”或形成固定战略轴心。东南亚国家普遍采取灵活多边策略,面对中美对峙、区域竞争、全球通胀与气候危机等诸多挑战,任何单一结盟路径都显得过于风险高企。但不容忽视的是,这次“战略伙伴”提级动作释放出清晰信号:东盟内部一些国家正试图以双边或小多边机制强化互信和协调,在“东盟中心性”屡遭外部力量冲击的当下,内部协同成为维稳必要条件。
再从更宏观角度看,印泰动作也可视作“全球南方”自我组织、自我整合的一环。在G7、G20、APEC等多边平台失能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间“去西方化合作”趋势正加快显现。不论是金砖扩容,还是非洲与东南亚的新一轮区域主义风潮,其核心诉求都是摆脱对“旧国际秩序”的过度依赖,转而建立更多“自主主导”的安全与发展机制。从这一角度讲,印泰之举虽未撼动区域格局根基,却为未来“东盟+合作框架”提供了新样板。
战略伙伴关系是起点,而非终点。若印泰合作能够切实推进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区域防务等关键领域落地,不仅可增强两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也将推动东盟自身“战略自主”的内核成形。在缅甸战火持续、外部干预激增的大背景下,印泰双边加速靠拢,无疑是一次现实主义主导下的主动出击,也是东南亚各国打破地缘惰性、试图掌握自身命运的一次强烈信号。
能否持续?能否影响更大格局?关键看执行力。东盟接下来需要的不再是“好听的共识”,而是像印泰这样,真正开始行动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