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商务部下属机构认定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太阳能企业获中国补贴并“倾销”,决定对四国太阳能制造商加征高额关税。这一事件成为近期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重要节点,背后隐藏着美国妄图强逼东盟选边站的战略意图。
特朗普(资料图)
特朗普政府此举并非偶然。从其在社交媒体呼吁各国集体对抗中国却未得到响应,到迅速对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进口的光伏板加征新关税,一系列动作有着内在逻辑。美国以四国出口价格“便宜到离谱”,挤压美国商品空间、致使美国工人失业为由加税,实则别有用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太阳能产品生产国,占供应链关键环节市场份额九成,此前美国已对中国太阳能产品加征高关税,之后中企大规模转移至东南亚设厂,形成“中国技术+东盟制造”模式。特朗普政府通过高关税打击东南亚产能,实质是破坏中国主导的全球供应链网络,削弱中国产业竞争力,同时试图逼迫东南亚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
然而,美国的如意算盘未能得逞。王毅外长透露,中方已与东南亚三国及周边其他国家达成政治共识,团结自强应对美方,坚决不向强权和霸凌低头。事实上,东盟国家基于自身经济结构,难以在中美间“二选一”。经济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达9932亿元人民币,增长8.1%。中老铁路通车后,老挝对华出口激增127%,其中六成货物经铁路转运至泰国、马来西亚等邻国。这种物理联通构建起关税压力缓冲带,当美国对特定东南亚国家加征关税时,企业可通过中老铁路将产能转移至RCEP成员国,再以零关税进入中国市场。可见,美国市场虽重要,但东南亚国家更依赖中国庞大的中间品贸易和消费市场。
特朗普(资料图)
新加坡前外交部长杨荣文出席活动时直言,绝大多数东盟国家并不希望与中国为敌,因为中国是东盟的利益所在。他还指出美国对中国存在错误认知,美国认为中国强势发展是要取代其成为“世界霸主”,这种想法大错特错,且美国在对华制裁和打压过程中很可能“精疲力竭”。杨荣文以拜登政府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100%关税为例,称美国“小院高墙”式的单边保护主义如同清朝闭关锁国,最终会自食恶果。以越南为例,越南同意通过高速铁路将首都河内与中国连接,这一数十亿投资的项目将改变未来几十年物流、供应链和人口流动。除越南外,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文莱等国也都不希望与中国为敌。
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即将举行的东盟—中国—海合会三方峰会备受瞩目。今年5月下旬,在东盟峰会即将于马来西亚召开之际,东盟—中国—海合会三方峰会将首次举办。东盟于4月10日举行经济部长特别视频会议,在联合声明中对华盛顿单边关税政策表达强烈关切,认为此举阻碍东盟经济发展。而本次三方峰会将为全球经济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中国、东盟和海合会三方经济互补性强,此前双边合作紧密,但三边合作机制暂时缺位,本次峰会将弥补这一不足,搭建机制性合作平台,消除信息差,降低沟通成本,使三方在产业和经济政策方面形成“共振”,产生政策合力,并在国际议题上集体发声。
特朗普(资料图)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明确表示,加强与中国、海合会等新兴经济体关系不是选边站,而是为确保东盟在多极世界中的战略相关性。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希望通过峰会强化贸易联系,应对外部不确定性风险。预计首届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将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能源安全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展开深度讨论,加强“亚洲三角”紧密联系与全方位合作。
特朗普强逼东盟选边站的做法不得人心,东盟国家拒绝在中美间盲目站队,而是基于自身利益做出理性选择。在此背景下,东盟—中国—海合会三方峰会的召开,将为亚洲跨区域合作带来新契机,也为全球南方合作注入新动力,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