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我读过很多心理学书籍,书上怎么说,我就怎么来。
看到书上说,要无条件接纳孩子,就听话照做。
听到专家说,要尊重孩子,要无条件爱孩子,就隐忍自己的全部感受,对孩子完全迁就和呵护。
结果,把孩子养得又懒又任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整天挑剔我这不好,那不好。
似乎养的不是孩子,而是一个老佛爷,自己爱孩子爱得好卑微呀,苦哈哈放低自己,只为孩子开心,就甘心千千万万遍。
打碎牙齿往肚里咽,委屈得不行,还自己哄自己:
谁让自己是妈妈呢!谁让他是我的孩子呢,自己生的娃,自己受。
黑夜里的委屈和眼泪,都记得养育孩子路上的各种辛酸。
但父母的让步与对孩子的百倍呵护,是不会让孩子学会尊重和敬畏,更不可能感恩父母。
因为孩子得到父母的爱太容易,对父母的爱太习以为常,便觉得理所当然和心安理得了。
当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好都是天经地义,是父母的义务与责任时,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开始变味了。
过度的爱,不会让孩子感恩戴德,只会变本加厉。
过度的付出,不会让孩子更勤苦,只会更加任性,懒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无条件接纳是一个大坑,尤其是父母照书死搬硬套,听专家的话一味照做。
书的理念是正确的,专家的话也是正确的。
但是理念正确只是第一步,并不是关键一步,关键因素是孩子个性的差异,以及原生家庭养育方式的不同,还有父母对孩子的反馈方式不同。
无条件接纳,并不是接纳孩子所有的行为,对孩子所有的要求通通绿灯。
无条件接纳,是接纳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但并不是对孩子所有行为都完全允许。
那不叫接纳,叫放任和溺爱。
接纳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当下,就已经足够了。
还有就是专家是基于自己的思考和养育孩子体验,而给出的建议,只适用于同等条件下和生存背景下的一类孩子。
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适用,更不是直接拿来生搬硬套。
正所谓: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专家不如无专家。
道理正确,但也要考虑个性差异,更要考虑环境与背景的不同,还要考虑亲子关系的程度。
并不是所有的道理,都能应用到自家孩子身上。
也并不是无条件接纳,就要完全随孩子心意,想干嘛就干嘛,这是完全走样的照本宣科。
有段时间,我对孩子也是无条件接纳,自己让步到快要憋屈死了,孩子反而更过分了。
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就不再接纳孩子了,该吵吵,该提高分贝就提高分贝。
原本认为孩子会跟我关系变差,会更摆烂,也会更加刺毛。
万万没想到,当时很刺毛的孩子,情绪很激动也说了很多刻薄话后,第二天很温和。
不仅主动洗了袜子,还拖了地,甚至还主动找我道歉,说:
妈妈,对不起,这段我做得不太好,以后我会改的,不会再这么任性了。
我当时都吃了一惊,原本想着好不容易维系的关系,又要破碎了,没想到自己的一次翻脸心狠,反而收获了孩子真诚的道歉。
一扫多日来憋屈的委屈,原来偶尔对孩子狠心一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不过翻脸心狠这招,不能常用,只能在亲子关系还算稳固时,隔三差五用一下。
要是亲子关系比较塑料,或者天天翻脸心狠,不仅没用,反而让孩子更加叛逆和对抗。
我也用翻脸心狠这一招,但频率并不高,有时几个月发一次飙,有时一两个月大吵一次孩子,在孩子特别刺和无法无天时使劲怼,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相比于无条件接纳,我更倾向于二元思维来看待:
无接纳能够接纳的是孩子当下的情绪,当下的状态以及当下的表达;
不能接纳的是不合理的要求,以及不符合自己底线的部分。
父母内心非常不认同孩子,不能接受时,为了维系关系而让步,不得不接纳时,不如婉拒,来捍卫父母的底线与原则。
也就是说先认同,再接纳,不认同的区分一下,是父母的控制欲,还是不被允许,不合理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