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河北频道
当内陆小城邂逅深海美味,会碰撞出怎样的惊喜?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打破人们对三文鱼养殖的固有认知,凭借独特的生态密码,在群山环抱间悄然崛起三文鱼苗孵化的“黄金摇篮”,书写着一段关于自然馈赠与产业创新的故事。
走进坐落在燕格柏乡的承德清青锦瑞渔业有限公司三文鱼产业示范基地,现代化的孵化车间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智能化育苗池中,数以万计的三文鱼苗在清澈的水中游动。技术人员穿梭其中,实时监测水温、水质等关键数据,用显微镜观察鱼苗的发育情况。
在围场养殖三文鱼,是企业发展愿景与地方资源禀赋、政策优势深度契合的生动写照。多年来,公司负责人白小雨带领团队,一心想在京津周边寻觅适宜三文鱼养殖的“风水宝地”,围场也在持续挖掘生态潜力,积极谋划特色产业发展,当地招商引资团队主动出击,向企业抛出合作“橄榄枝”。围场冷凉的气候、丰沛的冷水资源,以及清澈无污染、高溶氧量的水质,宛如大自然为三文鱼苗精心打造的“生命之泉”,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其在众多候选地中脱颖而出。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双方一拍即合。
从初次接洽到项目落地,围场以高效服务、务实举措,为企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解决用地、审批等实际难题,让企业安心扎根。公司与青海大学、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展开深度合作,引入高原冷水鱼养殖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项目,实现绿色循环养殖。养殖车间的水经过3级循环过滤和杀菌,达到循环利用标准,既保障了鱼苗生长环境,又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2024年12月12日,首批10万枚鱼卵顺利运抵围场,入驻恒温车间。公司创新采用“淡水育苗+深远海养成”模式,鱼苗在88个智能化育苗池中培育,全周期养殖时长24个月,较传统模式缩短半年。凭借这一高效模式,项目稳定运营后,一部分将通过订单生产销售模式运送到山东、江苏等多家深远海养殖企业,一部分在围场投产做深加工。
随着三文鱼苗孵化项目的稳步推进,围场的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经济动能。周边的村民们也成为了受益者,村集体出资金、出人工,企业出人才、出技术,按照“统一饲料、统一技术、统一回收、统一销售”的方式运营,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实现稳定增收。
如今,围场这座塞外小城正以三文鱼苗孵化产业为突破口,依托优质水资源、良好营商环境以及深厚的产业基础,持续推进陆基三文鱼养殖产业发展,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打造围场三文鱼特色品牌。(闫雪、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