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新时代,党政机关作为国家治理的核心力量,带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意义深远,这不仅关乎党风政风建设,更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相连。
从政治视角来看,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铺张浪费极易滋生奢靡享乐之风,成为腐败问题的温床。回顾历史,不少政权的衰落都与统治阶层的挥霍无度息息相关。在当下,个别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违规公款吃喝、超标准配备办公用房和公务用车等行为,严重侵蚀党的肌体健康,损害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光辉形象,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只有坚决向浪费行为说“不”,才能让党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在经济层面,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源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相对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党政机关作为财政资金的使用者,每节约一分一毫,都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释放出更多宝贵资源。以办公经费为例,合理控制纸张、文具等办公用品的采购和使用,推广无纸化办公,不仅能降低行政成本,还能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节约下来的资金可以投入到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领域,助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从社会影响角度出发,党政机关的一举一动对全社会具有强大的示范引领效应。当党政机关带头践行节约理念,过紧日子,这种行为就像一面旗帜,引领着社会风尚的转变。反之,若党政机关浪费现象频发,将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导向,让浪费行为在社会上有了滋生的土壤,扭曲社会价值观。而当党政机关积极倡导和践行节约文化时,便能带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纷纷效仿,在全社会营造出“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浓厚氛围,促进社会风气持续向好,凝聚起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共促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然而,尽管党中央三令五申,仍有个别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置若罔闻,存在大手大脚、奢侈浪费的现象。有的在公务接待中讲排场、比阔气,超标准宴请;有的借会议活动之名,行铺张浪费之实,追求豪华的会议场地和高档的会议设施;还有的违规建设豪华办公楼,超标准配置办公家具和设备等。这些行为严重违背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和整治。
为了切实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落到实处,首先要强化制度建设,筑牢反浪费的坚实堤坝。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为党政机关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细致的制度遵循。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全方位、常态化监督检查,通过定期检查、专项督查、随机抽查等多种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浪费问题。同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不论职务高低,都要严肃问责,绝不姑息迁就,让制度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形成不敢浪费、不能浪费的长效机制。
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正的政绩不是靠铺张浪费、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堆砌出来的,而是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群众谋福祉,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制定政策、谋划项目、开展工作时,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充分进行调研论证,综合考量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效益的最大化,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如改善民生、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
此外,还要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节约意识。通过开展专题培训,系统学习节约理念、政策法规和实践方法;利用主题党日活动,将节约精神融入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组织警示教育,以浪费典型案例为镜鉴,敲响思想警钟。同时,借助各种媒体渠道,广泛宣传节约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对浪费行为进行公开曝光,形成舆论压力。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教育,让节约理念深入人心,使节约成为每一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自觉行动和日常习惯,在机关内部形成崇尚节约、厉行节约的良好文化氛围。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既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基础工程。只有党政机关真正行动起来,带头过紧日子,才能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让我们以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为新的起点,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地推进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让勤俭节约的新风尚在党政机关蔚然成风,并在全社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