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的平安夜前夕,也就是1950年12月23日,长津湖战役迎来关键决胜时刻。零下30℃的极寒中,志愿军第9兵团20军、27军的战士们,饿着肚子,忍着冻伤,在齐膝深的积雪里奋力追击美军陆战第1师。等部队赶到兴南港外围的1071.1高地时,终于咬住了美韩联军主力。
可经过多日惨烈战斗,原本2000多人的攻击部队,只剩下100余名指战员。眼前是一片开阔的沿海平原,毫无遮掩,既没有山林藏身,也没有隘口依托。往兴南港方向看,坦克群的钢铁反光刺眼,美军队伍密密麻麻,敌机还在低空来回侦察。山冈上这百来名志愿军战士,在美军眼里,成了第9兵团最后的突击力量。
从12月中旬开始,志愿军各部队减员太严重,只能打破原编制,把剩下的兵力整编成40个连。这支疲惫不堪的队伍化整为零,以连排为单位穿插迂回,就是要死死缠住陆战1师。美军为了阻挡志愿军追击,在撤退路线上搞了个宽达10公里的环形防御圈,陆海空火力全开。光舰炮和地面炮兵就发射了3.4万发炮弹、1.28万发火箭弹,弹药消耗比仁川登陆战役还多得多。可即便面对这样恐怖的钢铁火网,志愿军还是不顾一切往前冲,逼得美军把防御圈压缩到半径3公里,还用不间断的炮击弄出一条“火海隔离带”。
这时候,战士们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体能到了极限。看着美军陆战队往船上跑,他们满心悲愤,却实在没多少力气冲锋了。但没有一个人往后退,因为他们知道,有一支重要力量正拼命赶来—— 作为兵团总预备队的26军,此刻正在百公里外的黄草岭方向急行军。
为了争取时间,26军打破“昼间隐蔽”的常规,在美军空中侦察下强行军。3万将士里,大约1万名官兵还没和敌人交上手,就牺牲在敌机的轰炸扫射中。兴南港的100多名勇士把最后一批手榴弹投向敌群时,他们用生命兑现了“死守阵地”的誓言。
兴南港是东线美军的后勤枢纽,囤了好多物资。为了不让这些物资被志愿军利用,美军把食品、被服仓库打开,任由平民去抢,甚至有人为了挑一块肉馅,打开十几罐牛肉罐头,喝一口果汁就把整桶饮料扔掉,浪费得让人痛心。而那堆积如山的棉衣、鸭绒睡袋和数万吨粮食,最后都被美军D175战斗勤务营一把火烧了。就像一名美军军官后来回忆的:“我们只能烧了这些东西,不然它们可能会让中国人追得更紧。”
长津湖的冰雪,凝固着英雄的热血;盖马高原的枪声,铭记着钢铁般的意志。1950年12月24日,美军舰队驶离兴南港时,他们终于懂了:这条用志愿军尸骨筑起的防线,是“联合国军”永远跨不过去的终点。这场以弱胜强的血色大战,让全世界都记住了中国军人的钢铁脊梁,他们的牺牲精神,永远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