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的《凉州词》写成之后,即在军营、民间流传开来,“皤发垂髫,皆能吟诵”。鲜为人知的是,《凉州词》竟然还有另一个版本。这两个版本最主要的区别在第一句,一个是“黄沙直上白云间”,另一个则是“黄河远上白云间”。那么,“黄沙”与“黄河”究竟孰是孰非呢?
有人认为,王之涣的原句应该是“黄沙直上白云间”。这是因为,从地理位置看,在玉门关一带根本看不到黄河。“黄沙直上”准确地勾勒出了狂风卷起黄沙扶摇直上云天的塞外景观,不仅符合当地的地理和气候特点,还为后面“怨”的产生进行了铺垫,无论是从诗意上看,还是从诗境来说,都很贴切。更何况,“黄沙”与“孤城”前后呼应,相辅相成;而“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壮美和“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凄凉则相互抵牾。其实,抛开各种考量,单就视觉冲击力而言,“黄沙直上”也不输于“黄河远上”。
有意思的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当年也参与到这场“辩论”当中。竺可桢认为,诗中的“黄河”之语是被后人改动的,原句应为“黄沙直上白云间”。竺可桢解释说,唐时,凉州以西的河西走廊一带每逢春季,几乎日日都要刮起大风,黄沙直冲云霄。这种自然现象是当时的边塞诗人所熟悉的,与王之涣同时且齐名的诗人王昌龄曾在《从军行》一诗中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维在《送刘司直赴安西》一诗中有“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之句……这些诗人都把黄沙与玉门关联系起来,皆可作为旁证。
作为边塞诗人的王之涣不可能不了解当地的地理和物候特征。此外,诗中描写的是凉州(包括玉门关),而黄河从地理位置看与凉州并无直接关联。在仅有四句的诗中,王之涣不太可能无端写一句与诗意毫无关联的“闲笔”。相反,“黄沙直上白云间”更能体现出玉门关一带风沙之大、环境之恶劣,与整首诗的意境更为契合。
竺可桢不单只是应用气候和物候知识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证,他还亲自到玉门关和古凉州进行实地考察,发现那里确实黄沙遍野,大风吹来时漫天飞沙。尽管竺可桢的考证有理有据,但迄今所见的《凉州词》版本中,大部分仍沿用“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一流传甚广的句子。
从科学的角度讲,竺可桢主张的“黄沙直上白云间”是对的,这一观点也得到了部分学者的支持和认同;然而,从艺术的角度讲,文学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加工和想象成分,可以夸张,也可以浪漫,“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一种壮阔和悠远的意境,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这一传统说法在文学领域仍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文内配图均已获得图虫创意授权)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5.5B
点击上图,“百科知识知道”大擂台,有问必答,有答必奖!
将好文“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