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庞慧敏
阅读提示
在机动车维修过程中产生的废矿物油,俗称“废机油”,由于可能存在重金属、有害化学物质等环境影响因素,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当油桶变得“智能”,废矿物油的规范管理无疑更可靠了。依托创新能力提升,广西正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5月18日上午,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某汽车维修连锁店内,不时有维修员从一个小房间进进出出,将维修废油倒入两个绿色的油桶,桶上“智能油桶”四字格外显眼。
广西维云再生资源回收有限责任公司市场部经理庞钟俊向记者介绍:“智能油桶上有块芯片,可连接互联网,能够实时在线监测油量,然后通过大数据模块发送到后台,我们就可以实时派车把油收走。”
“以前我们就像无头苍蝇一样,挨个到每家门店询问老板有没有废机油,然后用水管去测量油量,再和老板谈价格。”运输人员杨师傅对智能油桶大为赞赏,他告诉记者,有一次去回收废机油,一上午跑了3家门店,前两家都跑空,直到第三家才收到半桶。
在机动车维修过程中产生的废矿物油,俗称“废机油”,由于可能存在重金属、有害化学物质等环境影响因素,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此前,有媒体曝光废机油非法回收乱象,销售假冒伪劣机油存在安全隐患。当油桶变得“智能”,废矿物油的规范管理更可靠了,这也是科技赋能广西环保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
布局危险废物收运“一张网”
扫描智能油桶上的“桂易收”小程序二维码,即可体验“指尖上的循环经济”。广西循环集团工作人员介绍,“桂易收”信息平台注册用户超15万,可实现小件废旧物资自助投递,大件废旧物资预约上门回收。
自从投放了智能油桶,搭载了先进的称重传感与自动预警物联技术,相关从业者能够实时精准地掌握油桶的各种状态,比如油量剩余情况、电压是否正常。一旦油桶出现故障,维修人员能及时接收到预警信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每只油桶可与广西危险废物收运“一张网”信息服务平台联网,实现危险废物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为全国危险废物治理数字化升级提供了“广西样板”。
“通过规范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行业的市场行为,可引导相关企业走正规化、科技化、集约化的循环产业发展路径。”维云公司董事长李晟靓表示,依托广西废矿物油回收体系开展广西危险废物收运“一张网”布局,借助头部企业开展危险废物收集行业资源整合,可以完善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体系建设。
目前,废矿物油收运项目在南宁、钦州、贺州、河池、北海、玉林、崇左等地多点开花,铺放智能油桶13900多个,为4000多个产废单位提供服务,预计全年回收废矿物油3万吨,可节约原油4.5万吨。
实现“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
3月1日,华南首个“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示范工程——平陆运河(茅尾海)生态环境智能监测基地正式投入运行。
“这是无人机自主巡检系统,它可以每天定时对平陆运河(钦江)入海段——茅尾海区域红树林、海水养殖区自主巡航监测监控,利用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快速识别出红树林变化和生态破坏问题,及时进行预警……”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高级工程师彭小燕介绍。
依托创新能力提升,广西正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在城市水务行业,广西探索出以人工智能驱动传统基础设施升级的新路径。4月9日,广西国宏智鸿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邹焕鑫向前来调研的广西环保产业协会总工程师黄付平演示了企业自主研发的“智鸿·智管家”智慧水务系统。该系统已于2月完成DeepSeek大模型接入,通过应用智慧水务管理平台,大幅节省人工成本及药剂能耗,运营成本下降25%;有效提高水质达标率,降低设备故障率和管网漏损率,实现节水减碳。
黄付平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传统水务管理模式面临用水需求激增、管理效率低下、能耗成本高昂等挑战,该项目推动行业从传统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驱动跃迁,为水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能。
广西是有色金属之乡,在多年开采中大量遗留的尾矿废渣既是宝贵资源,又是污染源。黄付平手机里保存了多张南丹县大厂矿区回填治理后重现农田生长态势的照片。据他介绍,广西南丹县三鑫环境治理有限公司在尾矿废渣开发利用上的技术创新在业内屡获殊荣。
三鑫公司持续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成库容为500万立方米的尾矿废渣处理中心。自2020年7月投产以来,该中心共处理尾矿废渣300多万吨,减排150万吨,大厂镇的生态环境得到初步修复,铜坑河道水体检测也达到国家地表三类水质标准。
擦亮生态美的金字招牌
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设置了广西环保企业联合展和平陆运河展,全方位展示广西废旧物资回收“一张网”、零碳产业示范园区、中国-东盟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智慧监管平台、平陆运河绿色工程等创新实践成果。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张兴赢表示,广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并保持在全国前列,交出了亮眼的生态答案。
广西的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5年均高于98%,2024年有6市位列全国前十,柳州市更是连续五年蝉联全国第一。广西的生态质量指数居全国第二,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三,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居全国第四。
2024年,广西碳排放强度同比下降约12.3%,为“十四五”以来最大年度降幅。国家低碳产品认证企业和证书数量连续四年保持全国“双第一”。
此外,广西创新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有力推进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高标准打造典型岩溶生态系统示范区。
凭借科技创新,广西正持续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张兴赢的话掷地有声。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