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节气临近,中央气象台连发三天暴雨黄色预警。江南、华南多地未来48小时累计降雨量或超150毫米。
正值南方早稻拔节孕穗、中稻移栽关键期,涝渍风险陡增。湖北荆州的王大叔望着阴云密布的天直叹气:“去年就是小满涝,稻田沤根减产两成。
”老辈传下“小满不满,芒种不管”的农谚,可今年雨水明显过头了。农技站小张冒雨到田头:“排水沟得挖到30公分深,低洼田块赶紧架抽水机。”北方黄河流域却旱象露头,河北南部棉田墒情不足60%。
棉农李大姐发愁:“播种后没透雨,棉籽出苗率才七成。”传统“借墒播种”法在持续干旱里有点吃紧,滴灌设备成了抢手货。
县农业局发通知:“有条件的灌区明起轮灌,滴管带补贴政策延长到月底。
”南北天气“冰火两重天”,打乱了农时节奏。湖南洞庭湖平原的种粮大户犯难:“稻田积水排不净,后茬玉米播种要推迟了。”东北平原虽未受暴雨影响,却要防夜间低温返霜。
黑龙江绥化的老张早早就备好了秸秆堆:“夜里熏烟驱霜,比单盖地膜管用。”但气象专家提醒:“传统熏烟法要配合风向,最好结合叶面喷施防冻液。”这几年极端天气多,农民的土办法得跟上科学新法子。
安徽皖北地区的玉米地刚出苗,就遇上短时强降雨。有农户发现:“没起垄的地块积水难排,苗根都泡黄了。”农业技术手册早写着“垄作栽培防涝”,可不少人嫌麻烦没照做。
“吃一堑长一智,秋播时说啥也得把垄沟起好。”受灾农户摸着发黄的苗感慨。
南方茶园里,茶农正抢在暴雨前抢收夏茶。浙江丽水的茶农老吴说:“雨水一泡,茶叶容易焖熟,卖相就差了。
”但鲜叶采摘量太大,合作社的烘干设备能不能跟上成了未知数。北方大棚种植户也没闲着,河南周口的西瓜大棚正在加固压膜绳。“天气预报说有8级阵风,去年棚膜被掀的教训可不能再犯。
”种植户王大哥边干活边说。各地农资店这几天格外热闹,防滑链、抽水机、防冻液销量翻番。有店主提醒:“备货得趁早,过两天物流可能因暴雨堵车。
”农业农村部发了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农技人员下沉到村。“关键农时遇上极端天气,咱得把补救措施送到地头。
”乡镇农技员小李收拾好背包就出门。我个人觉得,这几年气候变了,种地不能全靠老经验。
手机里的天气预报App、村头的大喇叭,都得时时盯着。就像河南商丘的种粮大户老陈,去年靠气象预警提前排水,愣是比别人少减产三成。数据显示,提前48小时采取防涝措施的地块,减产损失能降低60%。
可还有不少偏远山区的农户,信息接收慢,应对措施跟不上。“要是每个村都有个气象明白人,提前张罗着防灾就好了。
”有村民这样盼着。
眼下最要紧的是,南方赶紧清沟排水,别让稻田泡成“水塘”。北方旱区抓紧引水补墒,棉苗玉米苗正等着救命水。东北的大棚户留意夜间温度,霜冻预警时别舍不得盖保温被。
各地的农业补贴政策也下来了,抽水机、防冻液都有补贴。不知道你们村的供销社,有没有把应急物资备齐?
这场小满前后的天气考验,既是挑战也是提醒。
庄稼人靠天吃饭,更得学会跟老天爷“打交道”。土办法攒的是经验,科学法子靠的是技术,两者结合才是好路子。
现在赶紧行动起来,别等灾害来了再后悔。去田里看看墒情,该排水的排水,该补肥的补肥。
拿不准的地方,就给农技站打电话,他们24小时在线。粮食安全大如天,咱每块田管好了,粮仓才更稳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