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重头剧《刑侦12》首播,剧集介绍为一套从警察角色调查侦破以“新七宗罪”为信念的集团。首集以主角张振朗调查人口失踪,从而与林保怡合作追查人口贩卖案作为主轴。
近年剧集好流行呢个手法,引述一句名言做一集嘅主旨。(《刑侦12》截图)
拍侦探剧集, 对TVB可算是手到拿来,“轻松过邓梓峰”,所以对TVB观众来说,要求自然会更高。到底一套侦探剧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称为有水准之作?可以从以五点分析。
留意角色嘅服装主调,全部都唔一样。(《刑侦12》截图)
绿色代表贴地,行动派,黑色代表谨慎严密,有条理。(《刑侦12》截图)
绿色代表贴地,行动派,黑色代表谨慎严密,有条理。(《刑侦12》截图)
1. 画面、服装
睇电视属观能体验的一环,就《刑侦12》第一集来讲,无论画面调色,道具场景,人物衣着都有相当多细节。最少观众不会睇到穿崩位,不会有穿着紧身衣的警察慢动作开枪,起飞脚的情节。尾段村屋的场景很明显有心思设计的,人物服饰有设计过,例如冲动派的张震朗就穿上一件绿色风褛加T恤牛仔裤,谨慎严密的林保怡,就以一身黑色打扮,明显感觉是警队的反派,就穿着一身“金融才俊式”的西装,让观众一眼就分办到角色的定位和对立关系。
一睇班西装友就似“搞事派”。(《刑侦12》截图)
呢个镜头坤哥同受害母亲着同一色系。(《刑侦12》截图)
“嫌疑人”集团少东着白色。(《刑侦12》截图)
场景有心机。(《刑侦12》截图)
2. 真实
一套刑侦片,除了剧情角色吸引与否,真实感也重要。首集以人口绑架贩卖为题,加上跨国集团、囚禁等提示,很容易就令人联想到近年十分多人讨论的“KK园事件”,无疑比起跨国恐怖分子恐袭香港等来得更真实。当然单是人口绑架贩卖不足以撑起一个故事线,所以编剧在当中加入“禁室囚禁”、“动物森林”、“心理催眠”一类的元素,令整集丰富不少,实为高招。
留意啲灯光,都做得好靓。(《刑侦12》截图)
证件连隔篱条叉电线都有,细节决定一切。(《刑侦12》截图)
有悬疑。(《刑侦12》截图)
3. 故事
老实说,TVB拍了多年刑侦剧,基本上可拍的,现实的,天马行空的题材都拍过,观众亦睇过,所以故事本身并不算是非常重要。反而,该著重的位置应是“讲故事”的技巧,将剧情铺排得吸引,及如何讲出核心价值才是重点。故事以“新七宗罪”为题,就且看发展会如何吧。在第一集中,暂时看不到一个概括。
如果个面罩做啲旧化应该会更加好。(《刑侦12》截图)
用一个人嘅死亡引出故事线,算系基本做法。(《刑侦12》截图)
4. 人物描写
首集一开始,讲述张振朗因为“睇唔过眼”而帮助一名母亲调查已失踪的女儿去向,下一秒就目击这名母亲被货车撞死。直到睇完心理医生之后,才出现吴业坤这个人物,以“心理医生做咗10年,睇咗几个月都唔知我有人格解离”去解释张振朗体内有其他人格,而吴业坤就是其中之一。配合剧名《刑侦12》,是不是又意味张振朗有12个人格?
原来吴业坤系张振朗其中一个人格。(《刑侦12》截图)
除了从角色的服装去将他们分类,从应对事件中,各个人物也带有鲜明的性格,例如有怕事的警察上司;冲动派,有人格分离的探长张振朗;做事谨慎,专注于工作,身手了得的探长林保怡。甚至乎,从反派集团少东傅一鸣成功反追踪一事也能看出,他是一个智慧型罪犯。就像是美国英雄片一样,鲜明的角色描写更加吸引观众。
咁好大可能仲有其他人格。(《刑侦12》截图)
张振朗。(《刑侦12》截图)
5. 悬念
有悬念,吸引到人追看,其实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完美地将伏线铺排在剧情之中,而又不兀突。有没有发现,剧情以渐进,层递式一步一步将观众带入当中?先是讲张振朗心软帮助一名母亲寻失踪的女儿,再讲怀疑与大集团有关,再安排母亲突然被撞死,令人产生一个疑问:“有幕后主使?”
林保怡。(《刑侦12》截图)
留心睇,三个角色都穿着不同色调嘅衣服,象征对立。(《刑侦12》截图)
之后,透露出主角张振朗有人格解离症,又产生多个疑问:“点解会有人格解离?唔止一个人格?”从心理医生口中说出:“你系一个唔适合做警察嘅人。”又再产生:“之前发生过咩事令张振朗变成咁固执于查案?”的问号。
谜底未解开?咪要继续睇啰。(《刑侦12》截图)
剧情也提到,有人协助少女逃走,那么画面中最后出现的黑衣人又是谁?被集团少东傅一鸣带走的人又去了哪里呢?观众睇完心中就必会有这些问号,从而驱使他们继续在下一集寻找答案。
谜底未解开?咪要继续睇啰。(《刑侦12》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