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城市中,有哪些自然生灵与市民生活相伴?
为探寻答案,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和上海广播电视台共同出品了全国首档聚焦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观察节目《我的城市邻居》。在这档将于5月20日晚10点开播的节目中,演员陈龙将跟随自然爱好者和生物多样性领域专家,用影像记录城市公园中翩跹的飞鸟、暗夜里灵动的小动物、砖石缝隙间倔强生长的苔藓,以及落叶深处隐秘的昆虫王国。
据悉,《我的城市邻居》历经4个月拍摄。通过陈龙的观察员视角,以实地走访和观察对话的方式,走近社区、公园、绿地、湿地保护地区,结合4组物种专家的知识介绍,以及数位自然爱好者的故事分享,深度揭秘物种的栖息与生活状态,生动展现城市中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图景。
导演于颖告诉新闻晨报·随申Hi记者,摄制组在上海11个生态区域(含公园、社区绿地、动植物园等)进行了拍摄,其中有不少场景对团队而言都有意外之喜,“比如长宁区新虹桥中心花园,是一处毗邻地铁站的公园,人流量大但生态丰富,鸟类资源多,拍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画眉,也发现了赤腹松鼠的身影。另外让我意外的是,上海动物园不光能够看老虎、看小熊猫等等,他们的生态林地资源也很丰富,为众多生物特别是珍稀昆虫提供了安稳的家园。”
为什么能在家门口拍到这么多有趣的小生命?于颖总结认为,上海城市公园的一些水域环境通常能观测到更高密度的鸟类。“正是因为采用了生态缓坡设计,为鸟类提供了便利的饮水捕食空间。一处小小的细节设计,就能够提升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接近自然的机会。”
换句话说,在上海,亲近自然未必需要“长途跋涉”“远离繁华”,自然与生灵之美可能就在闹中取静的社区绿地、城市公园里。
对此,演员陈龙也深有感受:他曾在环保公益纪实节目《一路前行》两季拍摄中深入中国环保前线,践行低碳理念;而此次他以 “观察员” 的新身份回归,带领观众解码超大型城市里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密码。在他看来,《一路前行》关注的是大江大河的保护,而《我的城市邻居》也有不同的发现,“生态文明的课桌其实就摆在自家窗台下”。
《我的城市邻居》不仅展现科研人员、大学专家的日常工作,也捕捉市民参与公众生物多样性调查活动的生动场景。从退休教师组建的观鸟小组,到社区志愿者的物种监测,这些市民观察者用镜头和记录本,在钢筋水泥的缝隙间,描绘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独特画卷 。
导演于颖告诉记者,拍完《我的城市邻居》,自己也加入了“观鸟”的行业。尤其让于颖触动的是,这些参与观鸟的市民,在调查生物多样性的过程中也营造了很好的氛围,哪怕互不认识,他们碰上面都会分享自己一天中看到的不同鸟种,“一方面我发现他们非常了解鸟类,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和日常的观鸟实践,另一方面我也感受到他们在观鸟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愉悦。”
通过一场人与自然生灵的亲切对话,《我的城市邻居》生动呈现城市中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关系,它带领观众回望过去、审视当下、展望未来,引发公众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思考与关注,从而推动更多市民成为实践者、记录者和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