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腾讯新闻《我有一个想法》联合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启动“博物馆疗愈计划”,并携手考古文博专家与心理学专家前往云梦县博物馆,从中国现存最早的家书“睡虎地秦简墓木牍家书”说起,为观众带来一场抚慰心灵的文物导览直播。

博物馆的温柔处方:秦简家书弥合时代焦虑

云梦县,得名于“水天一色”的古云梦泽,是闻名全国的文物大县。据讲解员陈振介绍,云梦县博物馆成立于 1983 年,是湖北省规模最大的县级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馆内藏有文物5000 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 49 件(套),二级文物 64 件(套),三级文物 242 件(套)。更有四件“镇馆之宝”:云梦睡虎地秦简、中国现存第一封家书、东汉第一陶楼和中华第一长文觚。5.18国际博物馆日,腾讯新闻《我有一个想法》主理人王姝蕲与上海大学考古文博专业副教授王思怡走进湖北云梦县博物馆,并连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徐洁,探索云梦文物背后的历史温度与人文哲思。


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家书—— 云梦睡虎地秦墓黑夫木牍


左起:云梦县博物馆讲解员陈振、腾讯新闻《我有一个想法》主理人王姝蕲、上海大学考古文博专业副教授王思怡

1975年,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出土了两枚木牍家书,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家信实物。墓主人是生活在战国晚期的一名普通秦国人,名叫“衷”。这两枚木牍,正是“衷”的弟弟“黑夫”与“惊”写给家中长兄“衷”的家书。“黑夫”与“惊”兄弟二人,都是参与秦统一六国战争的小士兵,因此木牍家书别名为“烽火家书”。它们被“衷”视为珍宝,带入墓中作为陪葬品,得以保存至今。“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母毋恙也?”这封家书让我们感受到跨越两千年的亲情与温暖。

考古文博专家王思怡谈到,我们能从不同时代的家书文物中看到人类永恒的情感纹路,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中包含的私人书信,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保存的大量家书,这些写给亲人的信可以弥补由于种种原因而“未完成”的对话。项目主理人王姝蕲提出,书信不仅承担通讯功能,也一直起到心理慰藉的作用, “知心姐姐”心语信箱,《解忧杂货铺》都是书信心理治愈用途的一种体现。手机时代,书信通讯功能被替代,它的疗愈功能是否可以继续?对此问题,心理学专家徐洁解答到:书信的对于心理疗愈,人际沟通,以及处理复杂的哀伤,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在心理咨询领域有一种专门的技术叫做“书写治疗”,你可以写给自己、亲人,甚至一个你想象出来的理想客体,通过书写时的心理对话,发现自己内在的价值。写信时笔尖在纸上发出沙沙声,通过听觉、触觉把内心情绪感受流淌出来,文字在纸上变成一种可视化的媒介,将内心世界外化,实现自我整合与疗愈。

从中国现存最早的家书实物——云梦睡虎地秦简·黑夫家书木牍延展开来,中国日报、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腾讯新闻、湖北省博物馆云梦分馆共同发起了“繁星时光邮筒”AI家书活动,网友创作的AI家书将会被收录到「云梦县博物馆数字书信库」中,和「睡虎地秦简墓木牍家书」一起被永久保存。

锈迹斑驳处生花:器物裂痕照见生命韧性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徐洁解读东汉陶楼与现代心理学箱庭疗法


云梦县博物馆馆藏“东汉第一陶楼”


云梦县博物馆馆藏东汉陶鸭

除木牍家书以外,腾讯新闻“博物馆疗愈计划”本场直播还为观众导览了7组秦汉文物,解读心理疗愈价值。“东汉第一陶楼”微缩建筑模型不仅展现了古人的建筑技艺,还与现代心理学的箱庭疗法异曲同工,陶楼承载了东汉时期墓主人的心理需求,将家族安宁富足发展的梦想都浓缩在其中。

秦代基层小吏“喜”激发了现代打工人的情感共鸣。“喜”常年处理繁琐事务,频繁外出执行公务,仅公元前160年就累计出差154天。考古发现,“喜”因长期伏案工作而患有颈椎病。但“喜”对自己的平凡工作充满自豪感,当他去世时,让家人把自己书写的1155枚竹简放入墓中,这些竹简历经两千余年,成为中国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法典。“喜”的故事启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英雄,即便平凡微小,也有存在的独特意义。

秦汉女性工匠制作的精美漆器不仅展现了古代工艺的高度成就,更促使当代人关注职业女性的生存困境,导览专家在直播中给出了女性如何平衡社会角色的真诚建议。锈蚀的铜镜与氧化的银器,则给容貌焦虑带来了全新角度的思考。破损的铜蒜头壶与两千年不腐的麻绳形成鲜明对比,引出“刚者易折,柔则长存”的哲学命题,和对人格多面性、完整性的探讨。六博棋棋盘则串联起古今游戏,现代心理学中的“游戏治疗”通过自由玩耍唤醒创造力与生命力。精美的秦代食器,可见“一餐一饭皆是修行”,在快节奏生活中,好好吃饭也可是治愈焦虑的良方……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成为连接古今情感的媒介。博物馆的疗愈功能,让观众透过文物触碰人类共通的情感与智慧。在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中,历史不再冰冷,而化作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人对归属、意义与安宁的永恒追寻。


云梦县博物馆馆藏“宝相花镜”


云梦县博物馆馆藏战国青铜敦

第三空间再造:解锁博物馆的时空疗愈力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刘斌表示,博物馆在当代社会具有特殊意义。后疫情时代,国内博物馆与遗址公园的参观热潮反映了公众对精神放松的需求。通过欣赏古代文化与艺术品,观众能在审美过程中获得心灵启迪,缓解压力与焦虑。此外,博物馆将个体置于人类发展史的长河中,引导人们以更宏观的视角看待现实问题,从而减少对日常琐事的过度纠结。这种时空维度的转换,是博物馆疗愈价值的核心体现。博物馆作为“第三空间”,可通过艺术实践强化心理疗愈功能,将艺术实践融入日常运营。此外,高校博物馆可通过“游于艺”等教育项目,引导学生在实物体验中缓解网络时代的社交疏离与心理压力。

上海大学图书馆馆长、博物馆学教授潘守永谈到,我们通过与文物的对话可以获得什么?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其实它并不都是辉煌的,它也有灾难,而过去的人如何面对不幸,也是留给今人的生存智慧。文物里凝固的悲欢离合都在告诉我们:人类始终在苦难中寻找希望,这种精神传承本身便具有治愈力量。

此外,博物馆是一个平等性、包容性的空间。当现代社会人们感到越来越孤独,社交需求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得到满足。在这里,人们无需刻意营造身份标签,只需以最本真的状态与文物、与他人、与自己对话。这种温和的社交方式,让观众能对自己的精神和情绪做一点点的修复。精神疗愈不一定是做“大修理”,日常的“小修复”同样重要,就像电脑缓存积累过多时需要清理释放压力,博物馆正是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轻量级的“心灵重启”方式。

来源:中国日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