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博物馆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带来多元的文化体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赋能美好生活。每当看到博物馆里络绎不绝的观众,看到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作为文博工作者,心里都非常振奋,也深感责任重大。
△“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众多家长带着孩子在国家自然博物参观。人民政协网记者 李木元 摄
通过多种方式,尤其是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赋能,博物馆创新发展,充满活力,其展览、教育和传播边界不断延伸,走到观众身边,走进他们心里。科技手段已经广泛运用于博物馆展览展示中,不仅是通过数字虚拟技术等对文物进行沉浸式多维度阐释,在策展、设计等各个环节都融入了数字化思维,带来新的创意和体验。
如今,博物馆的展览经常“走出去”,链接更多的展览场域和观众群体。比如中国民族博物馆已与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共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比如在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举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是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方民族大学,利用学校教学楼空间,以极具审美价值的设计搭建崭新的展览平台,得到了学校师生与社会各界的好评。
出版、新媒体等也是博物馆拓展功能的有效载体,可以出版图书、制作视频等,充分挖掘、利用博物馆丰厚的文化资源,以有形有感有效的博物馆叙事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拿图书来说,精彩的展览仿佛走进书页中,近距离与读者“对话”。去年,中国民族博物馆出版了《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一书,依托长期开展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实物表征体系”研究课题,围绕“物”“史”互证,遴选一百件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文物,建构出“物”的谱系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内涵。读者在这一百件文物的故事中,仿佛能够看到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目前,我们正在策划创作面向儿童的绘本读物,用儿童文学的方式向孩子们讲述文物故事。
新的传播方式延伸、拓展了博物馆文物利用的维度,也丰富了观众的审美体验,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更深刻地感受历史文化内涵。在这方面,年轻人潜力巨大,他们具有蓬勃的活力和创造力,能够立足博物馆的定位和特色,为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观众、读者“量身定制”具有创意的文化产品。
博物馆的繁荣发展充分体现了文化自信,更激励着励文博工作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主动探索创新,在研究阐释、展览展示、宣传教育、文创开发等多个方面拓展博物馆的功能,通过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博物馆热”成为一种常态,让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价值,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活力四射的文化空间,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族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
作者:郑茜
文字编辑:谢颖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