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9年由严寄洲导演指导,王心刚、王晓棠主演的电影《海鹰》上映,其中塑造的英雄人物、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鱼雷快艇部队中队长兼“九九”号艇艇长张敏,成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永久难忘的记忆。
电影中张敏的形象,现实中是有原型的,普遍的说法中,他就是原舟山基地政委张逸民。
张逸民1929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宾安镇,1946年在东北参加东北民主联军六纵,后来跟随队伍南征北战,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1951年春,响应部队号召参加海军。
根据张逸民回忆录,他是在海南岛战役以后,萌生参加海军的想法,尽管海南岛战役我军创造了木帆船打军舰的奇迹,可张逸民在随后的海防调查中,意识到了海军的重要性。
尽管是出生在东北,张逸民却有股天生的那种亲近大海的感觉,也正因为如此,他后来才能开创一个载入世界海军史上的一个奇迹。
1955年1月10日,张逸民“单艇独雷”击沉国民党炮舰“洞庭号”。
积谷山东北海战
从青岛海军鱼雷快艇学校毕业后,张逸民被安排到东海舰队,任快艇21大队3中队艇长,他是中队的第二位艇长,负责的是144艇。
1953年6月,为了充实华东海军实力,快艇21大队3中队6艘艇的全班人马再加上两艘艇的人员,全部调华东军区海军快艇一大队。张逸民则出任华东海军快艇第1大队,第1中队,第1分队2号艇艇长。艇号从144艇改为“东102”艇。
1954年5月1日,张逸民为战斗艇长。
张逸民在干海军上,确实有着很出色的天赋,特别是眼力要高出常人一筹,这里的“眼力”并不是贬义词,而是因为他在行军打仗时,比常人更容易看得清楚。
这个特点在陆军时尚不明显,但到了海军以后却不一样,在茫茫大海之上,如果舰艇距离的远,就只是一个白点,能先敌发现目标,就意味与敌交手多一分胜算。
之前我们聊过无数次,其实张逸民被划归华东海军的日子,华东军区正在筹划解放浙江沿海诸岛屿,期间经过反复衡量,最终敲定了先打一江山岛,再打大陈岛。
整个战役准备阶段是从1954年11月1日至1955年1月10日。
华东军区海军奉令参战,张逸民所在的华东海军快艇第1大队第1中队布置在大陈岛以南的白岩山待机,封锁台湾至大陈岛之间的航线。
1955年1月10日,我海军航空兵出动轰炸了敌指挥中枢的大陈岛,聚集在大陈岛的敌舰仓皇出逃躲避,直至轰炸结束以后返回,这无疑给了快艇部队一次夜间出动的机会。
当晚18时许,快艇一中队遵照上级指示,出动了四艘快艇,向向洛屿海面挺进。
不过,因为发射鱼雷故障的关系,快艇一中队此次出动,只是发现了国民党海军DE━25号“太湖”护卫舰,但双方并没有发生交火。
与此同时的是,敌“太湖”护卫舰发现了我鱼雷快艇发射鱼雷(失败)时的火光,意识到舰艇周围有我军舰艇活动,在通知了总指挥部后,敌人派出了两艘巡逻炮舰、两艘扫雷舰护航以及一艘登陆舰进行护航。
第二次出动
张逸民首战便铩羽而归,顿时有些懊恼,在处理了鱼雷发射故障后,就留港待命。
本以为今天就再无出动的机会,但事情就是凑巧,白岩山的雷达站在当天晚上10点半左右,又侦测到敌两艘舰艇出现在海面上。
经查实后,发现原来是敌人为了护航“太湖”护卫舰派出的两艘扫雷舰。
快艇一大队闻讯,立即命令一大队一中队三分队迅速出动,由于张逸民的102艇此前出现故障,因此这一次上级没有派他出动,这让张逸民心里不由得十分焦虑。
上级之所以不让102艇出动,自然也是有考虑,因为102艇左侧鱼雷故障被拆除后后,只有右侧雷,整个艇身重量严重失衡,在大海中航行,很容易倾覆。
张逸民有些着急,连续请战,都被一大队队长张朝忠拒绝,因为他请战之心迫切,连一大队一中队队长王政祥、指导员王守鉴、副中队长高东亚也一起帮着他说情。
张朝忠也架不住,只好破例同意张逸民出战,但同时提出:
“你一定要注意安全,出发之后不要硬追已经走远的三分队。”
就这样,张逸民带着晃晃悠悠的102艇出发,因为艇身严重倾斜,张逸民没办法,只好下令五名队员全都站在艇身左侧,尽可能的平衡。
事实上,按照正常的逻辑,张逸民是无论如何也赶不上这次海战了,但偏偏事情就有凑巧。
率先出发的三分队本来是带着作战任务出发的,但当时白岩山雷达站通过侦测发现,国民党炮舰“洞庭号”横在三分队出击航线上的积谷山海面上,担心鱼雷艇无法对付这艘炮舰,就通知三分队两艘艇停车待命,等到敌舰过去以后,再出发去攻击敌人的两艘扫雷艇。
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三分队两艘艇在无命令的情况下擅自返航,导致了此次作战失败。
有意思的是,张逸民率领的102艇却意外的没有接到指挥部的命令,当时他们这艘小艇因为速度不快,一路慢悠悠的赶往作战海域。
1955年1月10日晚23日,在寒冷的夜色下,一轮明月缓缓升起,照亮的102艇航行的方向。
张逸民瞪着一双发亮的眼睛,隔着老远就注意到了不远的积谷山海面上,横着敌人的一艘舰艇,便立刻下令全舰做好战斗准备。
等到真正靠近后,张逸民才注意到,这艘军舰是之前发现的国民党海军“洞庭”号炮舰。
严格意义上讲,张逸民的102艇在当时并不具备进攻的条件,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海上风浪比较大,而102艇只搭载右侧鱼雷,船身严重不平衡;另外一方面,102艇只是一艘小吨位的舰只,按照条令规定,只可以进攻距离3至5链(1链约等于十分之一海里,即185.2米)以外的敌舰,否则鱼雷爆炸的掀起的海浪将掀翻快艇。但102艇当时距离国民党海军“洞庭”号炮舰太近,已经没有进攻条件。
可那时张逸民颇有些不管不顾的架势,下定了决心要打这一仗。
张逸民自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所把握,早在1954年9月一次夜间训练中,张逸民就违反规定,在1.5链发射鱼雷击中靶船中部。
尽管受到了苏联顾问批评,但张逸民意识到,在环境复杂的海面上,如果不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永远也无法击沉敌舰。
张逸民紧紧地攥着鱼雷发射柄不松手,命令水手张德裕尽可能地靠近敌舰。
500米、400米、300米、200米……
一直到距离200米时,张逸民才按下了鱼雷发射把。
整个操作过程,张逸民完全违背了条令,不仅抵近射击,而且在射击前没有打开鱼雷发射管的前盖。
短短10秒钟,鱼雷就命中了敌舰,而敌舰爆炸的冲击波,把鱼雷艇的玻璃全部震碎。当时艇上的水手还以为自己被命中了,后来是指挥后退的张逸民告诉大伙:
“没有,是鱼雷爆炸冲击波!”
张逸民发射完鱼雷后,立即指挥鱼雷艇后撤,所以他也不知道战果如何。
白岩山指挥所在敌“洞庭”号被鱼雷击中后,看到了他们发射信号弹求救,果断命令四艘护卫艇出动,并派出一大队一中队三分队再次出动,前去搜索进攻敌“太湖”护卫舰,但因为协同不好,未能取得更大的战果。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敌“洞庭”号被鱼雷击中以后,拖着残躯往回跑,但因为我军派出舰艇袭扰,敌增援根本来不及赶到。
1955年1月11日凌晨,敌“洞庭”号炮舰沉没,舰长王名城少校等43人获救,副舰长张世达上尉以下32人死亡。
光环背后
张逸民果断出击,一一搜小吨位的鱼雷快艇,就击沉比自身吨位大50倍的敌炮舰一艘,创造了世界海军史上的奇迹。
上级单位在了解情况后,给张逸民所在的102艇记集体三等功一次,给张逸民等所有艇员记了二等功,三等功一次。
应该指出的是,在那个年代,一旦被塑造为战斗英雄,对其本人的提拔也是非常快的。
张逸民后来历任鱼雷快艇第21 大队、第31 大队、第1 大队艇长、大队参谋长、大队长,海军鱼雷快艇第6 支队副参谋长、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海军舟山基地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等职。
在出任海军舟山基地政委时,这一年是1968年,那时张逸民也才39岁。
人民解放军再成立鱼雷快艇部队后,共进行了九次海战,其中光是张逸民参与并指挥的就有六次,并因为多次重创、击沉敌舰而受到中央军委表彰。
后来毛主席点名张逸民出任舟山基地政委时,他的第一反应不是高兴,而是诧异:
“这也太快了吧。”
张逸民本来是有机会获得个人一等功的,但时任东海舰队司令员的陶勇在和政委商量以后,认为张逸民“官”太大了,还是不立功的好,就没有授予。
不过,当时张逸民个人一等功的奖状已经制作好了,后来是陶勇做主,赠送给了张逸民做纪念。
除此以外,张逸民还是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69年党的九大召开时,他还是九大代表。
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张逸民一度扶摇直上,成为那个时代的新星。
可也正因为如此,张逸民后来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1971年“九一三”以后,张逸民被宣布隔离审查,期间受到了一定程度不公正的待遇,一直到16年以后,张逸民才获得以正师级待遇离休。
在剥离了光环以后,张逸民晚年生活就要平静得多,后来在妻子帮助下,他撰写了多篇回忆录,讲述当年往事。
回想起当初张逸民才刚出名的时候,虽然风光,却也惹来许多麻烦,甚至还有大连一名女子在没见过张逸民的情况下,就认定他为自己的“丈夫”,以至于后来不得不接受组织审查,许多日子里基地流传着张逸民有“两个老婆”的说法,直到后来,这件离谱的事情才被澄清。
2016年3月17日,张逸民逝世,享年87岁,他去世以后,当年许多老战友听说此事后,纷纷撰文纪念,缅怀当年的“海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