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周坤

编者按:

春和景明,茶香四溢。时下,安徽省六安市进入茶叶大面积开采期,人民网安徽频道深入六安市主要产茶区,上茶山、进茶企、访茶农,探寻兴茶富民的产业经,分享茶叶全产业链上的实践故事,解码六安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道。

到了五月中旬,春茶采摘早已结束。然而,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茶园与茶厂依旧忙碌,当前正值黄大茶采摘与制作的高峰期。


俯瞰金寨县留坪茶园。人民网 郭昊摄

比起六安瓜片、黄山毛峰等历史名优茶,六安的黄大茶在徽茶中相对“小众”。黄大茶主要产区在金寨、霍山等地,以其叶大梗长、汤色金黄明亮著称,且带有独特的“锅巴香”韵味。

行走在大别山区,道路一侧不时出现写有“黄大茶”字样的标牌。作为六安夏秋茶的代表,金寨黄大茶资源丰富,但在过去,由于效益低,茶农采摘和茶厂加工的积极性都不高。

“茶以春为贵,叶以嫩为优。到了五月以后,夏秋茶叶已经粗大,价值远不如春茶。过去,这时候的茶叶卖不上价格,往往被茶农抛弃。”金寨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监事会主任李运宏说。

为了突破茶产业发展的季节性局限,充分盘活夏秋茶资源,实现茶农收入显著增长,近年来,安徽农业大学的教授团队对黄大茶品质的形成、连续化加工技术、加工装备和新产品开发等开展了系列研究,保障了黄大茶质量稳定性,实现产量大幅提升。


当地村民采摘夏秋茶。人民网 郭昊摄

相较于绿茶,黄大茶在制作工艺上独具特色,其中“闷黄”工序尤为关键。这一工序涉及将杀青、揉捻后的茶叶进行适度包裹与堆叠,以控制温度与湿度,从而促进茶坯的氧化发酵。经过此工序,茶叶逐渐展现出黄色特征,这正是黄大茶“锅巴香”的来源。

“我们研制了一套闷黄装备,通过数字化控制茶叶焖黄时的温湿度等重要指标。”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种质创新与资源的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宁井铭说,这套装备成果转化后,黄大茶的产量得到提升。2024年六安市黄大茶产量8800多吨,其中金寨县5000多吨。

有了产量,如何增加销量,让优势产业变成富民产业?

去年,某茶饮品牌推出以皖西大别山黄大茶为原料的新款奶茶“晴山栖谷”,迅速受到年轻人喜爱。金寨的黄大茶凭借独特的韵味和悠久的历史底蕴,借助奶茶在消费市场中脱颖而出,成功“出圈”。


俯瞰村民在留坪茶园采摘茶叶。人民网 郭昊摄

如今,新茶饮市场成为金寨黄大茶的突破口。仅在2024年,金寨黄大茶通过与多家茶饮品牌合作,销售了500多吨黄大茶。

对黄大茶的深度开发,极大助力着茶农们致富增收。“以往采茶季主要是3月下旬以后的二三十天,如今夏秋茶有了销售门路,茶农们的采茶时间延长到9月底,每亩茶园增收2000元以上。”茶农张本富说。

现在,“茶叶+啤酒”“茶叶+奶茶”等跨界合作层出不穷,让六安茶叶不仅“产得出”,还能“卖得好”。从“粗枝大叶”的初级加工到“金枝玉叶”的特色产品,六安茶产业正通过产品创新链接年轻消费群体,让“小茶叶”走出发展“大路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