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上午,黄浦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阳光・零距离家园”)启动仪式举行。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杜松全,黄浦区委书记杲云与3位残疾人代表共同在启动屏上留下手印,标志着这一服务阵地正式投入使用。

表彰典范案例 共绘融合未来新图景


活动现场揭晓了首届“黄浦区社会助残十佳优秀案例”,区委副书记李忠兴、副区长王槐向获奖案例代表颁奖。一组以多元创新推动残健融合的生动实践惊艳亮相:“以文化浸润”领域,手语红色宣讲团让“无声”信仰触达人心,特殊儿童艺术疗愈工作坊用戏剧搭建心灵桥梁,孤独症社会融入课程为“星星的孩子”打开社交之门;“促就业破圈”领域,企业手语门店的“指尖服务”打破沟通壁垒,商圈无障碍环境升级让消费体验更有温度,培智青年就业孵化基地为特殊群体铺就职业坦途;“保权益护航”领域,司法系统“无障碍绿色通道”让公平正义“可触可感”,跨部门联动的残障就业保障机制织密权益防护网;“拓服务创新”领域,沪上首个“非视觉书店”用触觉与听觉重构阅读体验,多维公益疗愈空间为心灵成长提供“柔性支撑”。


启动现场,特教学生以手语表演《世界赠予我的》,爱心企业捐赠由特教学生参与创作的 “百善图” 及绿植。区人大副主任姚晓红、区政协副主席陆静向司法机关、街道、企业等首批四家 “残健融合主理人” 获授钥匙。

这些从文化参与、就业赋能、权益保障到公共服务的全维度实践,以“一人一策”的精准服务提升残障群体获得感,更以“破圈融合”的创新思维,勾勒出特殊群体跨越障碍、拥抱社会的鲜活成长轨迹——当手语成为红色故事的“翻译官”,当盲文书籍与咖啡香气共融,平等与尊重正在城市肌理中生长出最温暖的模样。

多元服务赋能 构建“零距离”关爱平台



作为黄浦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项目,该中心总面积超1200平方米,设置多功能活动区、就业指导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空间,为残障人士提供教育培训、康复训练、辅助器具体验等服务。中心建立常态化活动机制,每月开展艺术工坊、就业沙龙、文化市集等超15场活动,既作为服务阵地,也成为残障群体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社会力量汇聚 创新助残模式突破想象


启动仪式上,世界英林心·上海站捐赠的“百善图” 由特教学生冯骁与母亲共同创作,108个“善”字体现“以残助残”的互助理念;索尼(中国)捐赠的“协生农法”绿植,为中心打造可触摸的自然疗愈场景。值得关注的是“助残项目主理人 + 快闪店”机制,黄浦区法院、五里桥街道、上海外服集团、上海东方证券心得益彰公益基金会四家单位,将在两周内通过主题展览等快闪形式,推动助残理念从单向输出转向全民参与。其中,司法机关聚焦权益保障,街道强化社区支持,企业开展职业培训,公益组织推动艺术共创,形成多元协同的助残格局,让助残理念从“单向输出”变为“全民参与”。


未来,黄浦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将依托黄浦区助残社会责任联盟,建立 “月度主题 + 周度亮点” 活动体系,开展手语文化课堂、无障碍设施体验等市民参与项目,促进助残理念从专项关怀向日常化、生活化转变,为残障群体融入社会创造更广阔空间。

记者 / 盛寅敏

编辑 / 樊陆佳

图片 / 陆伟国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