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她不是蒋夫人,却自称是。
她不是敌人,却死于剧毒。
桂林的夏夜太闷,章亚若的死亡,也闷得令人窒息。
——《壹》——
没有婚约的命运绑定
1938年,赣州,章亚若走进了蒋经国的办公室,她是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的人,写字干练,说话干脆。
蒋经国刚上任赣南行政专员,急需幕僚,她成了首选。
没人想到,这一次调动,换来一生命运纠缠,她不是名媛,不是名校毕业,也不是党内背景出身,她只是章家一个聪明、沉稳的女儿。
家境清寒,但书卷气重,喜欢用毛笔写信,用夹竹桃做书签。
蒋经国的信越来越多,第一封写:“你如清风。”第二封写:“慧风吹我衣。”他为她起字“慧风”,她回称“慧云”。
两人同处一个办公室,朝夕相对。
她写文件,他批阅,夜里还点灯修改,常常到深夜,有人说他们当时是“公私分明”,但章亚若曾收到一床蒋经国送的旧被子。
上面绣着鸳鸯戏水,不是新品,是他母亲毛福梅留下的遗物。
这是情感的信物,不是礼节的赠品,被子送到后,章亚若没说话,只轻轻地收进箱底,谁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章亚若的肚子开始变大时,她没有慌乱。
她觉得自己早已是蒋经国的人,可蒋经国却沉默了,他不是不爱她,他怕,他怕父亲,蒋介石要他“克己复礼”。
这不是父亲对儿子的叮嘱,这是领袖对继承人的命令。
章亚若不是官宦人家,不是名门之后,不是政治资产,她是一个“问题”,怀孕之后,章亚若被送往桂林。
不是躲避流言,是为了“规避形象影响”,这是蒋介石的原话。
蒋经国没有陪她,只安排了一个老同学邱昌渭,广西省的民政厅长,替他“照看”,章亚若住进省立医院,不对外公开身份。
她自己改了名字,甚至谎称孩子是“未婚所出”。
她知道自己必须隐身,但她不想隐,她开始穿旗袍、出席茶会,公开宣称“我是蒋夫人”,她说,“他来接我,我们会公开。”可她错了。
——《贰》——
身份从未被承认
1942年,桂林,章亚若生下双胞胎,两个男孩,医生说,她生产时一直握着一个香囊,那是蒋经国在赣州送的。
香囊里写着“慧云平安”,孩子出生那晚,她给孩子取名。
本来打算叫“章延光”“章延年”,但蒋经国来信,说父亲特批,用“孝”字辈,取名“孝严”“孝慈”,章亚若笑了,她以为,这是承认。
医院的护士对她有印象:她总是自信地说话,说“我是蒋经国太太”。
她甚至开始写信给蒋介石,称“希望能为国家培养两个良臣”,但她的信,从未得到回信,只有一个人来过医院,蒋经国的贴身侍卫,桂昌德。
他带来些营养品,还留下一个名字:“王医生”。
这个人很奇怪,他不是医院本职医生,也不是护士认识的人,只知道,他住在附近,随时待命,孩子出生两个月后,章亚若突然生病。
那天她去参加一个晚宴,回来后剧烈呕吐、腹泻,整个人脱水。
她喊来王医生,注射一针之后,她开始抽搐、失明,全身发黑,不到五小时,死亡,医院太平间记录写着:“疑似药物中毒,未做解剖。”
谁也没有进一步调查,王医生消失了,桂昌德消失了。
唯一留下的,是章亚若姨妈桂德宗的哭声:“她的手臂发黑,针孔下陷,嘴唇发紫,她不是病死的,是被下了针。”
蒋经国未到场,只是派了秘书王升来处理后事。
没有追责,没有警察,没有调查,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叁》——
儿子的追问,被谁堵住了嘴
多年后,章孝严在桂林扫墓,他低头看着母亲的墓碑,这是一块很普通的碑,没有身份,没有碑文,甚至没有写“蒋”。
他知道母亲是谁,他也知道自己是谁。
他查了很多年,起点,是一张照片,那是他8岁时在家中翻到的,照片中,蒋经国坐在书桌前,一旁站着一个女人,身姿挺直,脸上带着轻微的笑。
没人告诉他那是谁,他悄悄拿去问了外婆周锦华。
周锦华只说一句: “那是你妈。”他不信,去问父亲,蒋经国沉默了一会,说: “她叫章亚若,是我曾经很敬重的人。”
就这一句,成为了他心中的疙瘩。
1988年,蒋经国去世,台湾女记者周玉蔻出版《谁杀了章亚若》,之后他开始调查,他先找到桂德宗。
老人家说:“她的身体是青紫的,不是病死的,是针毒。”
她说,医生姓王,不是本院,打完针,人就死了,打针前她还能说话,打完针,她眼睛就直了,他又找到蒋经国身边的老秘书漆高儒。
老人家年事已高,拿出一封旧信,信上写:“章之死,事出黄中美之手。”
黄中美是谁?是赣南专员公署的中层人员,当年章亚若在赣州任职时,他就在那里工作,章死后,他调任他处,后来病亡。
漆高儒说,黄曾经酒后讲过:“上面不愿她活。”
这不是证据,但让章孝严看清了一件事,那不是意外,他试图继续追查,但线索一个个断了,王医生无名无姓,桂昌德已死。
桂林医院的档案被火灾烧毁,警局当年未建档。
唯一留下的,是父亲的日记,他去胡佛研究所,看到了那一页,蒋经国写道: “事已至此,又能如何。”他知道父亲知情。
甚至知道得很清楚,但他没说,不说,就是放弃。
2004年,他带着妻子再次回到桂林扫墓,他站在墓前,终于说出那句话:“她是被杀的,是父亲信任的人做的。”
不是敌人,不是外人,是“自己人”。
——《肆》——
一场没有正名的政治掩埋
章亚若死后,连讣告都没有,报纸没有报道,官方没有记录,她的死,像一滴墨,悄无声息地沉进纸背,而她生前,曾三次写信给蒋介石。
信中称自己为“经国之妇”,请求允许入族,承认身份,为两子正名。
信写得很工整,末尾落款用的是“亚若 敬启”,蒋介石没有回复,但有人说,他在看完信后只说了一句:“他要继承我,不能有污点。”
这句话,就是判决书,蒋经国后来有妻,有子,有完整的家庭。
但谁都知道,他最早的两个儿子,姓章,章孝严、章孝慈并未改姓,虽进入政界,却始终未入核心,有人问章孝严:“你恨父亲吗?”
他没有回答,只说:“母亲死得不明不白,我只能活得更明白。”
后来,有记者问他是否曾考虑公布母亲死因,他说:“我不是为了追责,只是想知道真相。”但他始终没有说出凶手的名字。
只说:“那人已经死了,名字没必要提。”
这不是宽恕,真相如果成为武器,也会变成自残,有些人活着,但历史不承认,有些人死了,却成了家族的裂缝。
章亚若一生,从未进蒋家门,临终前唯一留下的,是那两个孩子,和一床鸳鸯被。
现实就是这样,你可以写信给权力,但权力不会写信给你,你可以生下孩子,但不能生下承人,你可以死得离奇,但不能死得重要。
历史记得蒋经国,却不提章亚若,她连名字,都只活在别人提起的传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