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结婚已不需要户口本

“包办婚姻”仿佛成了

旧时代的专有名词

那清朝被“包办婚姻”的

青年男女

他们的爱情是怎样的?



下文摘选自天津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

《清人社会生活》

冯尔康、常建华 著

因篇幅所限,内容有所删减,

小标题是此次引述新拟。

1

什么“520=我爱你”?

你还想要自由恋爱?

老老实实听爸妈的吧!


坚持父母主婚,在清代是普遍现象。

“父主婚”的支配子女婚嫁的思想,在那时是合理合法的,清朝政府继承了前朝制度,肯定了家长包办子女婚姻的权力,法令规定:

“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其夫之携女适人者,其女从母主婚。”

有些复杂情况,如若祖父母、父母犯死罪被囚禁,虽不能主持子孙的婚事,但是子孙也不能自行婚嫁,还要听从他们的意见办理,否则要受杖八十的刑罚


清 《送亲图卷》(局部)

不管怎么说,子女的婚事要秉命于父母,不能有自己的意愿。

2

包办婚姻下还能有美好爱情?

有的朋友,有的!


(展示几则成功择偶的事例)

张荭娇是闽县富家的独生女,能作诗词,有钱人家子弟纷纷向张家求婚。

荭娇认为:纨绔子弟多无才能,而且无情意,因此不能与这种人做配偶,并表示愿同有文才而品行好的人结合。

于是文士争投诗词求婚,福清书生林鸿的诗作得到垂青,两人诗书往还,遂立盟誓。

她的父母因林鸿家境清贫,要求他科场中第后再成亲,等到他中了举人,才正式结婚。


明 《西厢记》版画 (图八)

广东南海人朱星精于绘画,人们争着收藏他的作品。

同里女子金翠芬亦能诗词丹青,看到朱星的画,遂生爱慕之心,于是在朱星的画上题诗,朝夕吟诵观赏。

她的父母同意一王姓人家的提亲,翠芬感到与朱星结合无望,绝食反抗,两天后又给其父写了一首言志的诗,父母这才把与王家的亲事取消。

翠芬赋百韵诗寄给朱星,朱也有意,两人终于结为伉俪。当地人称赞这对夫妇的结合和美满生活,说是“画姻缘”。


清 《四时欢庆图》

到了近代,学堂的学生和留学生中自由恋爱的不少。

光绪间天津人毕国华在武备学校学习,他的姑母嫁到宛平世族陈家,陈毕氏善女红,曾应慈禧太后之召供奉内廷,出宫后侄女陈锦心跟她学习女红。

毕国华在姑母家看到陈锦心,两人互相钟情,由陈毕氏做媒,定了婚,并最终结成夫妻。

3

爱而不得,那该咋办?

可能有生命危险……


(展示几则爱情悲剧)

姜渭是泰州直隶州泰兴县秀才,与邻居老吏徐某的长女相爱,盟誓结为夫妇,并托媒人去求婚。

徐吏风闻他们有约故不答应,并把女儿幽闭起来。另有一小吏乘机向徐某求亲,徐某因恨姜渭而痛快地答应了他。

女儿闻讯上吊自杀未遂,徐某以“违父不孝,私约不贞”坚决不答应女儿嫁给姜渭。

其女宁愿终身不嫁,自此闭门拜佛,不提婚事。

姜渭到浙江学政处做幕客,求学政帮助他成就婚事,学政为之讲情,但徐某认为自来“儿女婚姻,父主之”,学政大人说情,也不答应。

这桩婚姻终不成功,姜渭遂抑郁而死,徐女也终身不嫁


日本 狩野山雪 绘

《长恨歌图》(局部)

由于婚姻不能自己做主,所以不仅自己选择意中人是不允许的,父母为子女择偶也无需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因此造成了许多人的不幸。

浙江一青年秀才到杭州乡试,住在亲戚家,与主人家美丽有才的少女相爱,少女母亲最初同意他请媒人合婚,但一问年龄,男长女六岁,而“俗有六冲之忌”,女母就不答应了。少女为此终日啼哭,遭到母亲责骂,因而自杀,青年听到这个消息,也喝毒药自尽

光绪中甘肃某按察使被罢官后,将女嫁给京中协办大学士某之痴呆长子,以求复职,其女儿出嫁不久,就抑郁而死


清 《升平乐事图》

上述青年男女的婚事说明:青年自选配偶的,婚后生活多半幸福;由父母强迫结合的,有的结局非常悲惨,甚至很快结束人生。

同意子女自己选择对象的父母一般比较开明,比较尊重儿女,但这种人为数较少;而多数父母则笃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信条,以子女特别是女儿私订终身为耻,维护的是包办婚姻原则。

争取婚姻自主权的往往是有知识的青年,他们忠于爱情,甚至不惜以死相报,可以说他们是传统婚姻制度的叛逆。

4

包办婚姻导致的“变异”现象

——部分女子产生独身观念


家长包办婚姻造成了一些青年男女的不幸,还有更深远的影响,使一部分女子产生独身观念,她们不愿与陌生的男人结婚,为免遭婚后的痛苦,索性不结婚。


清 《聊斋全图》(局部)

在广东一些地方,姑娘们结拜为干姊妹,少则数人,多者十数人,称“金兰会”,宗旨之一是“相约不嫁”,互相帮助,如果家长强迫出嫁,义姊妹们帮助她私逃,并在经济上给予资助。

光绪间,奉天(今辽宁沈阳)出现“闺女不嫁教”,入教的姑娘吃斋念经,“矢志不嫁”,已订婚者,也坚决退掉。

光绪间陈代卿的次女孺云,善于书画,十余岁时,父母为她择婿,她以不停地啼哭表示反抗,又向她姐姐说,“女大则嫁,吾不堪也”,她的父母只好停止议婚。陈孺云的“吾不堪也”,表述了女子不愿出嫁的原因。

青年女子不愿意出嫁,实是在包办婚姻制度下,不能自主个人的命运和婚后生活不可预测的现实压迫造成的,比起男子,女子的命运更被家长、丈夫摆布,所以独身愿望来得更强烈。

注:本文所使用古代书画图片均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后台私信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书籍购买

购书链接官方微店

欢迎点击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