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削减经销商是动真格了。

近日,据多家媒体报道,奔驰计划对国内经销商规模进行重大调整,目标是自2025年起削减超过100家门店,其中大部分会在今年内完成。

此前AC汽车曾报道,3月份有不少车主收到奔驰终止上海宝利德授权的短信通知,当时有4家门店被取消了授权;到了4月,宝利德旗下13家奔驰4S店全部关停。

有行业人士指出,奔驰这一决策背后,是其在华销量和利润大幅下跌、经销商网络过度膨胀,以及新能源转型等多重压力下,为搏生存空间而“断臂求生”。

事实上,当持续的价格战直接贯穿整个车市,传统豪华车渐渐力不可支地倒在时代巨轮下。此次奔驰启动渠道“瘦身计划”,既是一场迫不得已的自救与变革,也遵循了“波谷收缩、波峰扩张”市场规律,或会成为当前传统车企们突围的方向。

01、奔驰不再“奔驰”,收缩100家经销商开启绝地反击

2025年对于奔驰来说,是保住豪华品牌核心竞争力还是继续用价格砸销量,该做出抉择了。

在市场高速增长期,车企在销量攀升时会加快扩张经销商网络。数据显示,2012年的奔驰在华销量为19.6万辆,经销商数量仅有不到50家。为了提升销量,奔驰在第二年一口气新建了近75家经销商,开启了10年黄金增长期。

援引汽车像素报道的数据显示,到2023年时,奔驰以超过76.5万辆的年销量达到巅峰,比2012年翻了近4倍;而经销商数量也超过了700家,增长了近14倍。

但从2024年开始,奔驰的苦日子开始了。

国内市场曾为奔驰贡献了近36%的全球销量,但是2024年,奔驰在华销量降至71.4万辆,同比下滑7%,营收减少了8.5%。今年一季度销量15.28万辆,同比继续下滑约10%。

尽管奔驰未直接披露国内利润数据,但其2024年全球整体净利润104亿欧元,同比下降28.4%;毛利率跌到了19.6%,是四年来第一次低于20%;一季度全球净利润还在下降,同比降幅扩大至43%。其中,国内市场作为其最大单一市场,受拖累影响较大。

面对市场份额持续萎缩的挑战,价格战让经销商之间“自相残杀”,引发利润和品牌形象双重折损的危机,这也让奔驰意识到,已经到了必须对经销商体系做出调整的时候。

据了解,此次奔驰调整的主要方向有两个,一是优化合并低效能网点,2025年目标超100家,且收缩策略至少会持续至2027年;二是降低经销商建店、门店升级成本,提升其盈利能力,兼顾客户、投资人的利益、以及品牌发展需要。

据奔驰高管的公开表示,此次战略性主动优化网络布局,奔驰已经同经销商投资人达成一致意见。

不过,据公开资料显示,奔驰的建店投入巨大,二线城市需要2000万以上,一线城市则是这一数字的2-3倍,被优化的经销商是承受损失直接关店还是投奔新能源品牌,都尚未可知。

事实上,当前手握千万资金的投资人已然不多,奔驰从“拼规模”转向“拼效率”,同时也在优化渠道网络的结构。据悉,至2024年,奔驰已优化超50%的经销商标准,经销商建店、升级的投资成本降幅超25%。

有行业人士表示,经销商规模是销量快速增长的保证,奔驰这番主动收缩的动作,实际上也表明了其对未来车市前景的谨慎态度。但如果真能“脱胎换骨”杀出重围,不失为传统车企反击的一记“神来之笔”。

02、豪华品牌渠道重构,“大象转身”后能否掀起反扑?

在新能源品牌的冲击下,传统豪华车品牌集体进入寒冬。

销量下滑、亏损压力、经销商的抱团反抗等不断上演的事件都在刺激主机厂的神经,奔驰并不是第一家采取措施重构渠道的车企,且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主动淘汰并优化经销商网络。

保时捷在去年年底提出,计划在对现有约150家经销商进行优化与精简,预计到2026年底将仅保留大约100家左右。

林肯同样在行动,计划自2025年起,关闭长期亏损或地段偏远的4S店,把网点从150家缩减到115家;同时通过轻量化运营、精简经营不善的网点,确保总体经销商网络的健康水平。

宝马也计划,未来将中国市场的经销商数量从650家缩减至550家。此前宝马已取消GA集团9家4S店、2家快修店、1家城市展厅以及5家MINI展厅的代理授权;

从2025年3月31日起,撤销广汇宝信在江苏省、浙江省及上海市的10家经销网点的宝马汽车销售授权。

另一方面,推行轻量化网络,帮助经销商降低投资成本。

以一汽奥迪的渠道调整策略为例,主张以轻量化小店置换大店,如其打造的试点衢州信奥店,建筑面积1200平米,总体投入仅186万。另外还推出渠道风险临时补强店;在四五线城市,鼓励投资人以卫星店的模式覆盖。

林肯的“星火燎原”计划中,轻量化是核心运营战略:最低800平米的面积需求;最低150万投入即可加盟;最少10人即可完成店面运营。林肯此前曾表示,在更有潜在客户的下沉市场开设1S和2S店,以更精炼的小店模型开辟战略纵深,覆盖更广的市场。

可以肯定的是,传统车企对经销商渠道调整绝非简单的收缩,而是涉及“渠道规模、服务能力、盈利模式”的系统重构,车企的目的是传统4S店数量减半且单店价值提升多倍,但新车价格倒挂、承担库存压力等老规则仍会限制渠道变革效果。

就此来看,豪华车企开启的这场渠道重构之路,仍有不短的阵痛期。

03、放弃幻想、奋起反击,守住30%份额红线

奔驰、宝马、奥迪等一众传统豪华品牌的主动优化收缩,背后是整个豪华车市场的大变天。

一方面是理想、蔚来等新能源豪华品牌用智驾技术、用户运营和性价比等优势,正在改写车市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传统豪华品牌在新能源转型上始终“慢半拍”,如油改电的思维惯性、明显的智能化差距、以及昂贵的定价,都让豪华品牌的“光环”褪色。

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2024年期间,豪华品牌占中国各品牌大类市场份额分别为13.2%、13.2%、13.7%,12.0%,消费者对豪华品牌的青睐程度并未减少,只是从BBA换成了“蔚小理”。

今年一季度,宝马、奔驰、奥迪的国内交付量分别下滑了12.2%、10%、7%;而理想汽车则同比增长15.5%、蔚来同比增长40.1%,另外小米汽车、腾势参数图片)、华为系已经开启30万及以上的市场份额竞争,全面攻入BBA腹地。

有行业人士给出了三组“70%”数据,即新能源汽车在销量中的占比将达到70%;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将达到70%;国内市场在海内外整个市场中占比将是70%。

这意味着,以传统豪华车品牌为代表的合资车企必须守住最后的30%份额红线,这是生存的底线。

尽管当前还可以通过降价、优化经销商渠道等方式守住市场份额,但新能源品牌在价格、智能化方面已经构筑起护城河,而特斯拉等海外品牌也已经站稳脚跟,BBA们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