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5年武汉军区总医院突然接收一位军衔很高的将军,作为地方医院他们不敢随意用药,只是按照应急预案做了常规处理,随行人员见状只能将人紧急送到北京。
其实也不怪地方医院小心,这位将军一直以来身体格外健康,每次体检也没有什么大毛病,这次突然晕倒生命体征下降,确实让人很意外。
来到北京后,解放军总医院从上到下也是严阵以待,他们派出很多专家包括临床经验丰富的各科大夫,一番检查后大家各抒己见最终确定了治疗方案,对于武汉军区总医院的紧急处理他们也给予了十分的肯定。
这位突发疾病的将军就是杨得志,也是当时的武汉军区司令员,他一生为国为民,有着说不完的功绩和贡献。
医院治病
杨得志将军对于这次来势汹汹的病情表现得很是淡然,对于医院人员的治疗和照顾也很是感激,而听到消息的中央军事委员会的众人却十分担心,尤其是叶剑英元帅,多次派人询问医院的手术计划。
医院在正式手术前为了安全,多次开会讨论每一处细节,最后将最合理的会诊结果和医疗方案提交给军委审核,而手术前杨得志心态稳定从容,他的积极态度也缓解此次医护人员的紧张心情。
手术成功后杨得志在医院里疗养了一段时间,不过他只要看到医护人员有时间,就会兴致勃勃地聊天,尤其喜欢聊一聊那段尘封已久的革命故事。
他会记得当年的每一位战友,有的牺牲了,有的还活着,也会记得一路走来那些感人和气愤的瞬间,有时医护人员听得入迷了,也会询问一些细节,杨得志将军反而会更加耐心地讲解那些流逝的岁月。
这期间不断地有老战友前往医院探望杨得志,遇到医生检查时他还会将战友亲切地介绍给周围的人,比如杨勇上将,他和杨勇都是湖南老乡,他们年纪相仿,参军经历也相同。
想到两位许久不见的老同志肯定有许多话要说,医生和护士们默默地离开病房,杨勇和杨得志两位将军位高权重平常难得有时间聊天,每次单独见面都显得那么弥足珍贵。
杨得志病情稍稍好转,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军队建设上去,但是军委和医院一直记挂着杨得志的后续康复情况,参与手术的医生李炎唐被领导寄予厚望,前往武汉市为杨得志将军亲自复查身体。
对于李炎唐几人的到来杨得志很高兴,他一定要请李炎唐尝一尝长沙本地特产老东陈豆皮,李炎唐检查过后发现杨得志将军恢复得十分好,一行人就去吃饭了。
吃饭途中几人不由地怀念起周总理,杨得志和周总理都是革命老同志,一起经历过长征和无数革命岁月,杨得志甚至哽咽道:
“我昨天听着那轮船鸣汽笛,仿佛周总理就在眼前。”
后来杨得志多次去北京检查身体,每次碰见李炎唐都会亲切地和他打招呼,李炎唐后来每次回忆起和杨得志将军的点点滴滴都感叹:
“杨得志将军是一位让人敬佩的英雄呀!”
汉阳造
杨得志原名杨敬堂,出身湖南省醴陵县一户极度贫苦的农村家庭,从小缺衣少食,所以母亲和兄弟姐妹大多去世,为了一口吃的杨得志跟随哥哥外出打工。
可是那个年代剥削阶级对于老百姓的压榨很是残酷,辛苦一年也只获得微薄的收入,恰巧红军的事迹时不时地传入他们耳中,一心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兄弟二人决定去参加红军。
1928年1月杨得志和哥哥成为朱德红7师的一员,满心欢喜的杨得志充满干劲,他不怕吃苦不怕累,对所有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和兴奋,不过作为一名新兵他没有枪只有一枚梭镖作为武器。
梭镖是农民打土豪后专门做出来送给红军的,需要找到一根直溜溜的树干插好,这种武器制作简单,适合夜战近战埋伏战。
作为一名战士哪有不喜欢武器的,杨得志看着有的战士背着汉阳造步枪就会眼热,觉得他们威风凛凛,那种气势是他模仿不来的,是真正上过战场后的从容。
一段时间后努力上进的杨得志被分到特务连,杨得志以为到了战斗部队会分给他一支枪,结果部队依旧是分给他一枚梭镖,他以为这是部队老人欺负新兵,不仅没有沟通反而耍性子要求重新分连队。
班长看了一眼闹别扭的杨得志,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为了给新兵们一个交代,班长紧急集合了他们班,杨得志这才发现这个特务连也不是个个都有枪,他们有的拿大刀,有的和他一样拿梭镖,班长对着他们喊道:
“我们特务连没有那么多武器,手里拿着汉阳造的,都是从白匪手里抢的,谁想要好的武器就从敌人手里抢过来。”
这件事也给杨得志上了一课,原来革命就是要从敌人手里抢东西,不仅要抢回属于老百姓的土地和粮食,更要把民族未来从那些人手里抢出来,这才是他们参军的真正意义。
汉阳造步枪作为红军战士的重要武器,对于杨得志来说十分重要,他凭借这份渴望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在新一轮的战斗中凭借那股子劲头,杨得志反而将有武器的敌人打退,最后缴获一支汉阳造步枪。
同年10月杨得志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战士,还成功入了党,不过他的哥哥却在一场战斗中牺牲了。
也是那时起,杨得志擦干眼泪一心一意地干革命,在漫天的炮火中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战士,就像他哥哥期望的那样。
长征
作为老一辈革命家,长征是杨得志一辈子忘不掉的记忆,长征前杨得志已经凭借自己的军事能力当上了红一军团第一师的团长,他们不仅是长征路上的开路先锋,也立下赫赫战功。
红一团在杨得志的带领下,占剑河、越施秉、过黄平,一直攻到了乌江附近的县城,此时国民党为了防止红军渡江,耍了一个心眼将乌江边上的木船木料全部毁坏,杨得志得到过江的命令后,就开始想办法渡江。
杨得志出于警惕,顺手拿出望远镜看着对面敌军的动静,却偶然发现江面上漂浮着一根竹子,随即杨得志灵机一动想到直接造竹筏和竹桥过河省时省力,想到此他立即下令全体成员砍伐竹林造船。
当所有战士热火朝天地编竹筏时,杨得志内心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毕竟附近这么多竹子而附近的居民却使用木船,加上这个季节乌江水如此湍急。
为了稳妥起见杨得志趁着天黑挑选了八名水性极好的战士先带一些炸药过河,果然没两分钟这个竹筏就碰触到水里的礁石而侧翻,小小的竹排在江中心斜立起来又翻转进河水里。
虽然第一次测试失败了,但是时间不等人,杨得志和同志们集思广益将竹排改装几个扶手还选择一个水面宽阔的下游再次测试,这次战士们成功渡河。
其他竹筏也纷纷下水,准备趁机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趁势占领了对面的滩头阵地,为后续部队过河提供保障。
遵义会议后红军队伍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一路势如破竹,直到来到了冕宁,整个红军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四川军阀在红军前面围堵,薛岳领导的国民党大军在后方追击,蒋介石看到如此形势更是叫嚣道:
“让毛主席变成石达开第二。”
面对如此危险的境况,红军当前只有一条路要走那就是强渡大渡河,从而冲破敌人的包围圈,作为开路先锋的红一团再次领取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敌人向来是不留后路,大渡河附近的各种船只也被破坏了,附近只有安顺场有船,安顺场成为唯一的突破口,为此杨得志下定决心全力争夺。
经过一番商议后,杨得志把一团分成三个部分,一部分负责佯攻,一部分负责后卫,杨得志带队负责主攻,而他们行动的当天夜里天空下着绵绵细雨,所有的战士们只能摸黑在泥泞的小道上急行军,最后红军如同神兵天降直接让安顺场的敌人方阵大乱。
杨得志缴获了安顺场的木船,还从附近搜索出几条破旧的木船紧急修补,碍于大渡河河水湍急,杨得志在第二天委托附近有经验的船工协助他们渡河。
不过正赶上上游山洪暴发水流更加湍急,这支红军先遣部队被冲得七零八落,几个部队老人赶紧拿出武器冲向敌人据点,这才稳定整个局势。
多少次腥风血雨,多少次舍生忘死,杨得志带领着这个团凭借顽强的意志为后续的长征队伍开路,无论多么恶劣的境况他们都会不眨眼地闯过去。
抗美援朝显神威
杨得志作为多年的军事指挥员,对于打仗颇有心得,即便面对当年世界上武器最先进的美国,他也丝毫不怯场,用他的智慧为中国赢得多年的太平。
1951年杨得志带领中国志愿军第19兵团奔赴朝鲜前线,这时候彭德怀元帅正在策划第五次战役,作为第二批入朝作战的部队,他们积极听取一批部队分享的作战经验和战场教训。
而杨得志也从前线的同志讲述中发现了联合国军的很多破绽和弱点,除了美韩联军外,其他国家战斗意志非常弱,若是碰上只要我们保持强势火力,他们一般会迅速逃跑,而拥有最先进的美国才是朝鲜半岛局势上中国唯一正面的敌人。
但美国也如杨得志预想的那样强悍,物资后勤保障充足,海陆空三线火力都是高级配置,战术战法也是有条不紊,但是美国军人战斗意志格外软弱,一旦碰到投降的任一条件,美国大兵也会毫不犹豫地投降,从而保全自己的性命。
虽然出发前杨得志做过多次战前分析,但是他们还没有踏入朝鲜领土就遭到美国飞机的轰炸,经历重重关卡才到达这片土地,来到朝鲜后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员换成更加务实的李奇微,李奇微总结我军的战斗战法,并针对性地发起军事反击。
杨得志和第19兵团利用敌方认为“我军只善于在夜间交战”的固有思维,在白天多次敌机的检查,快速地迂回穿插,最后包围了英国的第29旅,这是联合国军里面实力强悍的一支部队。
8月份美国的李奇微司令带领更多的军队开展了夏秋季攻势,美国用数不清的炮弹开路,我军也用上了苏联支援的“喀秋莎”,面对敌人疯狂的火海战术,杨得志忧心忡忡,甚至冲到前沿阵地观察敌人的进攻,那一片片毫无尽头的火海让他记忆犹新。
杨得志随即返回指挥部对着地图思索对策,一番思索后杨得志还真想到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坑道防御,他以石家庄战役时我军以坑道前进的例子为引,各指挥员也跟着出谋划策,这就是后来经典的“猫耳洞”来源。
这种马蹄型的防御坑道体量不大,仅可一个人躲避,不过在防御美国炮火方面效果很好,甚至我军可以轻松躲避敌人五六百枚炮火。
杨得志这种创新型的战术不仅减少了我军伤亡,也在接下来的战役里起到重要作用,成功打退敌人数以百计的进攻。
对越反击自卫战
七十年代末越南开始频繁在我国边境挑衅,不仅占领附近国家柬埔寨,还肆意侵占我国南沙的大部分岛屿,他的嚣张行为让我国忍无可忍,对越反击自卫战就此爆发。
党中央决定让杨得志负责云南西线,许世友负责广西东线,作为沙场老将杨得志接到任务后就开始积极地准备,由于西线距离越南首都更远,所以越南西线多为生产师和训练师,歼敌目标不多。
但杨得志不敢松懈,他判断西线作战纵深肯定少于东线,以10个师和4个边防团的兵力就能稳稳压住越军,再加上我军火力兵器远远优于对方,西线的战略优势相当明显。
除了分析利弊就是调兵遣将了,对此杨得志派遣擅长丛林作战的第13、14军为主力,以新11军从旁牵制,杨得志甚至还为第13、14军划分了作战地域,他的一番操作果然压制住了越军的王牌316A和345师,也打破了越军的纵深防御体系。
为了抢占优势,杨得志命令第13、14军秘密渡河率先发起猛烈攻势,红河流域偏偏遭遇暴雨,河水暴涨,而第13军在架设渡河浮桥时遭到对面越军的袭击,第13军花费31个小时才达到全线突破。
13军和37师、38师、39师协同进攻,并取得较大的战果,中国军队的连番胜利也给越军一线防御部队以沉重打击,虽说中国单兵作战能力弱于越军,但杨得志的指挥让我军扬长避短,以军队数量和火力优势灵活作战,既减少了伤亡又扩大了战果。
即便后续杨得志因为胃病不得不换将,但他的深谋远虑也为后续作战打下坚实的基础,尤其是13军越打越顺手,还不断地调整作战进攻战术,为后续歼击345师提供了宝贵经验。
致敬英雄,致敬杨得志将军,他的精神和事迹值得我们这些后辈永远牢记。
参考资料:
红色记忆《横戈马上为人民从红军团长到总参谋长的杨得志》记者夏远生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长征路上船只被毁,杨得志妙计过乌江》记者解海南 战琳琳 艾新
红星网《杨得志故居》
人物春秋《冀鲁豫边区抗日名将杨得志》作者吴济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