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千年织锦缎
高新万里起云程

盐都,是一座承载千年文脉的“水韵古邑”。这里河网密布、碧水环绕,大纵湖的烟波浩渺、蟒蛇河的蜿蜒流淌,滋养了盐都的灵秀与厚重。从古盐运的繁华到里下河文化的传承,盐都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书写着人文与自然交融的隽永篇章。


盐都,更是一座创新涌动的“高新盐都”。作为盐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板块,盐都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以国家级高新区为引擎,打造长三角北翼最具活力的创新高地。这里政策红利叠加、营商环境优越,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正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创新创业的沃土。


今天的盐都

正厚植科创沃土、勇扛主城担当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

沿海开发等战略机遇

以“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营商环境”

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驾马车

在时代浪潮中劈波斩浪

奋力书写新时代的“盐都答卷”

向新而行

产业链“聚变”激活发展强磁场

初夏时节,盐都区东山精密制造产业园内,一台台智能机械臂正将毫米级精度的电子元件嵌入新能源汽车电池模组,这些“盐都制造”的组件即将发往新能源汽车工厂。园区负责人介绍:“从传统机械加工到新能源核心部件,我们仅用3年便实现了产业链的垂直跃升。”


在盐都,总投资50亿元的长盈精密、昱辉光能开工建设,东创新能源结构件如期投产,重大项目“拔节生长”,带动产业发展“加码提速”。盐城高新区聚焦细分领域和关键环节,致力培育“东山系”“长盈系”“融和系”三个百亿生态圈,持续壮大“百亿领航、十亿带动、亿元支撑”产业集群。盐都的产业发展,正以“链式聚变”重塑区域经济版图。


在盐都,悦达棉纺通过10万锭自动化设备升级,实现“智能工厂”转型,万锭用工量锐减75%至15人,单产效率提升30%,单位能耗下降10%,吨纱加工成本降低20%,展现传统制造业提质增效新范式。盐都的产业发展,正以‌智能化改造重塑竞争力。


在盐都,盛安传动斥资8000万元打造新能源汽车精密齿轮生产线,构建全齿轮产业链闭环,推动装备制造向高端化、精密化跃升。盐都的产业发展,正以‌绿色化转型延伸价值链。

盐都还实施“一镇一特色一龙头”战略,制鞋机械、化纤涂装等特色产业加速向中高端攀升,全力培育细分领域“小巨人”企业。产业‌集群化升级正不断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抓产业就是抓发展,谋产业就是谋未来。盐都建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打造华东地区最具规模的产业基地。培育了LED封装、FPC柔性线路板、5G滤波器、MiniLED背光源4个细分领域有影响力的产业,构建起从核心部件到品牌整机、从硬件生产到软件研发的全产业链,集聚了东山精密、长盈精密、维信电子、得润电子、京泉华、昶屹精密等一批龙头企业。


数控机床、节能装备、汽车零部件等细分领域已具备比较优势,培育东九重工、神鹤科技等小巨人企业。新能源围绕储能电池、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三样”,拓展壮大储能电芯、模组、逆变器等细分领域,已引进远航锦锂、昱辉光能、东创新能源、融和智电等前沿项目,锂离子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聚焦工业经济,盐都把“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作为招引科技项目的重点。以更大决心建设产业强区,精心描绘未来产业新图景。盐都成立全市首家科技招商服务有限公司,构建“科技局+科招公司+园区+基金”四位一体的科技招商体系,重点引进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新材料三大未来产业。

位于潘黄街道的5.5元宇宙科创园,正是盐都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全面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个缩影。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厚的创业政策,园区已吸引众多小微企业前来创新创业。


2024年,盐城高新区在国家高新区排名表上一下子跃升了10位;盐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4.2%,全市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68%,领先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1.98件,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2倍。

厚植沃土

科创雨林繁茂生长孕育“核爆点”

博拓新材料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计划项目,实现全市“零”的突破;盐城超级计算中心的数据大屏上,跳动的数字见证着算力赋能千行百业的生动实践;特别是盐城国家高新区成立十年来,引进“三院三中心”等一批“中科系”“国字号”高端科创平台,拥有国家高企539家、约占全市1/5,省瞪羚企业数17家、约占全市1/3,先后创成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等一批国字号荣誉……


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盐都,这片承载着创新梦想的热土,正以蓬勃的势头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的区域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为全市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盐都“智慧”。

瞄准科技前沿,一大批新兴产业链主企业入驻盐城国家高新区,带动上下游企业加速聚集:总投资50亿元的东创结构件项目、总投资20亿元的联超光学摄像头镜片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远航锦锂等重大项目落户,上硅所盐城新能源创新中心以陶瓷技术制氢的研发目前国内仅此一家,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高通量计算研究所创新团队自主研发和生产的“金刚”高通量服务器摘得Green Graph 500全球排行榜两项世界第一……


依托“一核两翼多点”科创布局,盐都聚焦“可观可感”,全力打造盐龙湖智创谷、火炬路科创园、人工智能港、盐渎数谷四大科创载体,累计招引入驻优必选机器人、聆视科技等优质项目五十多个。上硅所质子导体型固体氧化物电解制氢技术获得省前沿技术攻关项目立项,争取项目资金500万元;高通量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项目申报国家HJ计划,获推荐至国家科技部。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让企业既作为科研项目“出题人”,又能成为合作项目管理者。在江苏恒隆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条条智能生产线有序布局,智能机器人来回作业,不同规格的新材料产品整齐码放,即将装箱投放市场。据介绍,该公司引进MES制造执行系统,全力打造“管理驾驶舱”,对公司全流程运行实现实时数字化集成管理,运营效率可提升15%至20%,达到精益化生产的目标。

数字经济提质增效,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在盐都,维信电子投入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技改扩能和创新研发,全力推动构建集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智慧化管理、协同化制造于一体的“未来工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善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盐都建成大因全球智造中心,包含智慧屏、LED智慧会议屏、数字会议系统等全自动化生产线和高标准实验室的全产业链超级“梦工场”。


在科技创新驱动下,盐都区扎实推进“企业发展三件事”,净增国家高企100家,总数超500家、全市第一;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0家,累计26家、占全市三分之一;方意摩擦材料、斯瑞达新材料在新三板挂牌,股改上市工作全市领先。江苏高聚识别技术有限公司作为盐都区重点培育的科技型企业,依托这一创新生态,在智能识别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研发的智能识别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领域。

“优”无止境

“都满意”营商环境升级“光合作用”

走进位于盐城高新区的江苏雷匠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施工现场,只见塔吊林立、热火朝天,一派繁忙有序施工场景。该项目部分主体厂房已封顶,预计10月将投产试运营。

四年前,因市场波动,长盈精密暂停投资盐都。然而,当企业去年重启布局时,发现盐城高新区不仅没有收回预留地,还主动帮他们维护场地、对接新客户。

“需要规划变更时,自规局的同志会带着图纸连夜会商;需要缴纳费用时,数据局项目帮代办服务专班同志会提前发送费用清单信息提醒。这样的暖心服务,就是我们的‘定心丸’。”项目现场负责人介绍说。


“兑现比承诺更重要,服务比政策更长远。”正是盐都区委、区政府不变的初心和追求。不远处的启源芯动力项目生产车间里,机械臂正在组装新能源电池模组。一墙之隔的远航锦锂厂区货车穿梭不息。“去年这时候,这里还是闲置厂房。”远航锦锂项目负责人刘浩博清晰记得,去年9月当他将下游伙伴引进盐都时,心中有些忐忑。

然而,盐都迅速用行动兑现承诺:9月,由多个部门骨干组成的服务专班进驻项目;10月,完成厂房改造;11月,首批设备调试成功;12月,产品下线交付。

这种“自家人”式的服务,也让韩资企业星宇科技汽车部件(盐城)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相烈深感安心。在企业并购关键期,政务团队创新采用“视频见证+签字照片”模式,破解跨国认证难题。“盐城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这里的营商环境令人舒心。”郭相烈的评价,道出众多企业家的心声。

建立“亲清政商直通车”机制,持续深化“企业大走访”活动,构建“领导+部门+重点企业”服务模式……盐都始终把企业家当成“自家人”,支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走进盐都区焕然一新的政务服务中心,企业办事如同使用“导航系统”般清晰。“一件事一次办”专窗,集成企业从开办到注销等全部事项;个转企窗口,首创“证前云指导+审批云勘验”,累计为企业提供“三云”指导服务86次以上;“水电气网视”统一办理模式,高效集成多部门,方便企业报装;优化修改办事指南1832条、优化办事流程188项,精简受理材料27项……


从“企业找服务”到“服务找企业”的转变,是角色转换,更是换位思考。今年,盐都发布的优化营商环境八项措施,强调从企业视角看营商环境政策落地效果,聚焦企业的难点痛点堵点,为企业解决“烦心事”,推动解决企业发愁的“老大难”问题。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盐都从未停歇。优化营商“软环境”,打造发展“硬实力”,已成为盐都各地各部门的共识和行动。盐都区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我们将以‘永远在线’的服务状态,让‘都满意’成为投资首选地的新标识。”

来源:盐都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